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选本是非常重要的批评形式。选本在编选过程中因有所选择,有所隐性的评价,故也具备了批评的特质。从这一批评机制而论,选本批评是关涉作者、选家和读者的三方联动机制,选本是这一机制的运行载体。1949—2018年尤其是2000年以来,江西出版了诸多的文学选本,评论家吴海认为出现了“出版现象”。其中,诗歌选本编选最为活跃,种类最为丰富。这些去粗取精、沙里淘金的选本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文学史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展示、呈现江西诗群的创作阵容,对于分析、研究诗歌版图中的“江西力量”的得失具有重要的价值。
20世纪50—90年代末,江西诗选大都由文学管理部门主导编选,并且大多在本土出版社推出。新世纪以来,一些诗人、评论家热心编选选本,是文化管理部门主导选本的有益补充,共同呈现着江西诗歌的风貌、诗歌生态。这些“个人化”选本立足本省出版机构,但又借助省外出版机构扩大影响力。梳理江西出版社对本土诗选的贡献,不难发现这一现象:20世纪50—90年代,基本是江西人民出版社一枝独秀;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表现不俗。新世纪以来,在推动本土诗歌选本方面,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最为突出,江西美术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等多有涉猎。
一、文化管理部门主导的诗选:全景展示“诗歌赣军”发展历程
1949—2018年,围绕新中国成立、新时期、改革开放等重要节点,江西文化管理部门精心组织,编选文学选本,其中新诗选本是必不可少的选本。新中国成立至今,江西编选了五次全省区域的大型文学选本。这些总结江西文学创作成果,充分展示江西文学事业巨大成就,梳理江西文学发展脉络的标志性选本,大都由本土出版社出版。
1960年,江西省文化局、江西省文联为检阅新中国成立10年来江西文艺的成就,联合编选了一套六种文艺作品选集,其中就有《江西十年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10月版)。
1979年,江西省文化局编选了两本作品选,《江西三十年新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即是其中之一。《江西三十年新诗选》的《后记》说明,“凡是已经入选《江西十年新诗选》的作品,这里基本未予选入。”“原则上依据作品发表先后排列。”
1990年,江西省文联、江西省作协主持编选7卷本《江西新时期十年文学作品选》(执行主编:周榕芳、郭蔚球、舒信波,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版),分《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卷(上、下)》《报告文学卷》《新诗·散文诗卷》《儿童文学卷》《文学评论卷》等7卷8册,计250万字,选入江西作家1978年1月至1989年1月间发表的作品。其中,《诗歌·新诗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版)单独成卷,陈良运在序言《红土地上绿意弥漫》中精辟分析了新时期以来江西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并指出存在的困境。
1999年,江西省文联、江西省作协、滕王阁文学院主编4卷本《90年代江西文学作品选》,该书分《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卷》《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卷》等4卷4册,计130万字。其中,《新诗·散文诗·散文卷》(作家出版社1999年6月版)成卷。
2009年,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出版集团、江西省社科院联合编选《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1949—2009)》(主编:刘上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版)。这套丛书计15卷册800万字,收录代表江西60年文学流向和创作水准的作品,全景展示“文学赣军”60年发展历程。这套丛书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囊括文体最齐全、入选容量最为丰富的文学选本。该书出版后,还在南昌举行《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首发式暨座谈会。其中,《新诗散文诗卷》(编选:汤建萍、刘双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版)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在2009年,江西省文联、江西省作协编选3卷《谷雨诗选》(主编:郜海雷、刘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7月版)。这套诗选虽然没有标注“江西改革开放30年诗选”字样,由于选发江西诗人1978—2008年间发表的作品,故实则“江西改革开放30年诗选”。
《江西新时期十年文学作品选》《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1949—2009)》等选本与江西文学思潮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这些选本均设立高规格的编委会,编选者从文学史的眼光出发,体例严谨,程序严格,入选作品质量齐整、优秀,客观地、完整地体现江西诗歌、文学在某个阶段的创作谱系。如,《江西新时期十年文学作品选》附有“凡例”,说明:“凡入选作家目前均在江西工作;曾经在江西工作过,现已调离的均不入选。同一作家的作品在同一卷中最多不超过两篇,除极个别外,不在两卷以上以上入选作品。”“凡入选作品都是正式公开发表过的,原则上应是省以上报刊、出版社发表和出版的作品;少数地级公开发行报刊上的,视质量高低,从严择优入选。内部报刊发表的作品不入选。”“入选作品末尾均注明原载报刊或出版出处,凡获中国作家协会的全国优秀文学作品奖和省政府的优秀文学创作奖的作品一并注明;凡属行业部门奖一律不注明。”“编排次序均以发表时间为序,同年的以月为序,同月的以日为序,同期的以出版先后或报刊次为序。”[1] 《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1949—2009)》等选本品位高雅、装帧精美,在文学界、出版界获得一些奖项。比如,《90年代江西文学作品选》荣获庄重文文学奖、华东地区优秀文艺图书一等奖。
1949—2018年,和全省文学管理部门编选省域性选本相呼应,江西诸多设区市文化管理部门也不断地编选地域性文学选本。尤其围绕新中国成立、新时期、改革开放等关键词,组织编选文学选本。鉴于各地区诗歌发展态势的繁荣与否,创作队伍的齐整与否,这些地域性文学选本或把诗歌单独成卷,或把诗歌和其他文体放在一卷。
编选地域性文学选本,以南昌、萍乡设区市文化管理部门最为突出。“由于南昌是江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研讨活动的开展、报刊的关注、选本的出版等文学生产机制的诸多链条都使南昌诗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 南昌市文联近20年间编选了五六本文学选本。其中,《南昌新时期文学作品选》(主编:陈守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版)和《系马桩:2000—2012南昌文学作品选》(主编:赵军,执行主编:陈安安,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8月版),“诗歌辑”是其中一辑。此外,《南昌诗派十六家》(主编:赵军,执行主编:程维,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年4月版)彰显“南昌诗派”的创作实力,《南昌改革开放40年新诗选》(主编:赵军,执行主编:刘晓彬,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年12月版)反映改革开放40年南昌诗歌的成就。萍乡市文联、萍乡市作协在集结本土作家、出版本土文学选本方面多有动作。在3卷《萍乡新时期文学作品选》(主编:黎传哲,1997年10月内部编印)中,《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卷》是其中一卷。《萍乡新诗选》(主编:肖麦青,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2月版)是集萍乡新诗创作之大成的选本。萍乡市文联、安源文学院编选的5册《萍乡当代文学精选(1949—2012)》(主编:肖麦青,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8月版)分7个分卷,其中诗歌和小说、散文均单独成册。
此外,赣州、上饶、九江、吉安、宜春、鹰潭、抚州、新余等地区/市文联、作协推出了一批文学选本。赣州地区文联、区文化局联合编选的5卷《赣南四十年优秀文艺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版),《自然的歌(诗歌散文卷)》是其中一卷。上饶市作协编选的4卷《上饶市新期文学作品选》(主编:周晓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7月版),《诗歌卷》(执行主编:张应想,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7月版)和《小说卷》《散文卷》《报告文学卷》各自成卷。抚州市作协编选的4册“新世纪抚州诗歌大系”,是江西唯一以“诗歌大系”命名的诗选,其中《和鸟一起住在天上》(主编:甘少华,漓江出版社2013年12月版)是当地诗人的合集。九江市作协编选的2册《九江文学作品精选(1979—1999)》(主编:王一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版),上册分两卷,下册分散文诗·诗,散文、电影剧本三卷。诗歌合集《山水九江》,被列入九江市文联文艺繁荣工程项目,可视为九江诗人借书写人文浔阳、旖旎九江之机的一次集体亮相(尽管书中也有九江之外的诗人)。宜春市文联、市作协编选的《宜春新时期文学作品选》(主编:舒建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0月版)设置“诗歌辑”。吉安地委宣传部、区文联、区作协联合主编的《吉安地区文学作品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版),“诗歌辑”只是其中一辑。吉安市文联、吉安市作协、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联合编选的《21世纪吉安诗歌精选》(主编:胡刚毅、刘光明,2013年9月内部编印),展示吉安诗人的创作风貌。鹰潭市文联编选的《龙虎情——40年创作作品选粹》(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版)和《信江潮——鹰潭九十年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月版)均设置“诗歌辑”。中共新余市委、新余市政府编选的3册《梦想花开——新余复市30年优秀文艺作品选》(主编:李绪先,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版),“诗词览胜”只是中册的一辑。新余市作协编选的《2017新余诗歌年选》(主编:郭力根,执行主编:李佩文,线装书局2018年9月版)开创江西设区市文化主管部门编选年度诗选的先河。
江西少数县市文联也编辑了综合性地域选本,把诗歌列为其中一辑。如,《文学丰城——丰城新时期文学精品集》(主编:陈兰,作家出版社2009年10月版)、《庐山新时期文学作品选》(编选:庐山作者学会,2016年5月内部编印)。
和全省性地域文学选本相似,《南昌新时期文学作品选》等选本,均设置编委会,制定比较严格的入选标准,作品水平相对齐整,也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当地诗歌、文学创作的阶段性成果。如《南昌新时期文学作品选》“凡例”称:“本书为合集,精选1978年1月至1998年12月间南昌市作家在全国省级(含省会市)以上公开发行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没有编选报告文学和杂文。”“凡入选作品原则上一人一篇(首),不同题材亦不超过3篇。”《上饶市新期文学作品选》“凡例”称:“所选作品作者基本上是上饶籍或者上饶市工作的同志。”“凡入选的作品都是在市(地)以上正式公开发表过的作品。”
二、诗人、评论家主持的诗选:无意讲究平衡与秩序
回顾2000年以前的江西诗歌选本的情况,几乎都是由文学管理部门主导编选。新世纪以来,江西文学界、出版界出现“选本现象”,其中以诗歌选本最为突出。一些诗人、评论家,还以“选家”的身份投身推动本土诗歌的浪潮之中。其中,以《诗江西》《21世纪江西诗歌精选》《江西文学作品双年选(2012—2013)·诗歌卷》和年度《南昌诗歌精选》《江西诗歌精选》为代表。
《诗江西》和《诗江西》诗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诗江西(2卷)》(主编:李贤平,中国广播出版社2004年3月版)包括《作品卷》《文论卷》,约 110 万字。其时,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诗人崭露头角,《诗江西·作品卷》在本省诗选中最早将“八十年代”单列成辑。《诗江西·文论卷》选入 1949年以来发表的关于江西诗歌的 104 篇综述、评论,并第一次附录1949年10月至2003年12月“江西诗歌纪事”。该书是对江西诗歌史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整理与总结,不仅为研究江西诗歌 54 年历史提供了文献价值,也为了解江西文学乃至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第1、2、3卷《诗江西》诗刊(主编:陈正云,执行主编:李贤平,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2月版、2015年6月版、2017年12月版)沿用《诗江西》之名。其编排新颖,由作品、评论、生活、诗事四大板块组成,每卷配发了一两百幅图片,重点推举江西诗人作品、密切关注江西诗人动态,全面梳理江西诗歌脉络、深度挖掘江西诗歌精神,成为江西诗人和诗坛交流的重要选本之一。
新世纪以来,全国多个省份推出了以“新世纪诗歌选”“21世纪诗歌选”命名的地域性诗选。诗人李少君自2006年起直接以《21世纪诗歌精选》为书名出版多辑选本。令人欣喜的是,《21世纪江西诗歌精选》(主编:谭五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年5月版)则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反映新世纪十余年江西诗歌的艺术风貌与创作实绩,五代诗人同台竞技。《江西文学作品双年选(2012—2013)·诗歌卷》(主编:王小林、李贤平,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版),是3卷本《江西文学作品双年选(2012—2013)》的一册,是江西唯一的诗歌双年选,将“九十年代”单列成辑。2012年,《2012年南昌诗歌精选》(主编:程维、洪老墨,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年12月版)开启了南昌诗歌年选之旅,除刊登诗歌外,并配发刘晓彬的点评。自《2015年度南昌诗歌精选》起,由刘晓彬独立主编。2016年,《南昌诗歌精选》升级为《2016江西诗歌年选》(江西高校出版社2016年12月版),成为江西唯一的诗人年度选本。《2017江西诗歌年选》则由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南昌诗歌精选》有多个年份附录“南昌诗坛纪事”“南昌诗群诗人备忘录”,并常以年度南昌、江西诗歌评论代序或者后记,增强了选本的文本价值。
新世纪以来,江西诗歌出现了诗群现象,一些地方诗人或者诗歌社团通过出版报刊、选本等形式凝聚力量,抱团出击。其中,南昌、上饶、萍乡、鹰潭等地尤其明显。涉及体现社团和诗人群体的诗选,如《怀抱南方——白白诗歌选》(主编:阳阳,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是南昌大学白白诗社成员的作品集,石立新主编的《澜——鄱阳青年诗社2015年诗歌精选》(四川民族出版社2016年2月版)、《2016鄱阳湖诗歌年选》(四川民族出版社2017年4月版)显示一个县域诗歌团体蓬勃的生命力,《信江微诗韵》(主编:张火炎,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版),系鹰潭信江韵微诗社、鹰潭微诗协会成员的作品集。《江西诗歌十人行·伪先锋写作》(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5月版)、《江西诗歌三十人 • 伪先锋写作》(主编:冷先桥、水笔,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年4月版)、《6指头诗选》(主编:程维,文汇出版社2015年11月版)、《江西九人诗选》(主编:熊国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版)等选本则是志趣相投、诗歌创作风格相近诗人的集结“大本营”。有的综合性选本设置“诗歌辑”,从而凸显诗歌在本省文学坐标中的位置。如《新世纪江西女作家作品选》(主编:陈正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2月版)、《奔跑——江西“80 90后”文学作品选》(主编:李贤平,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7月版)均入选小说、散文、评论等文体代表性作家作品,其中诗歌是其中重要部分。在江西,诸多党报、都市类报纸、行业报纸均关注本土文学和文化现象,其筹划的文学选本多钟情诗歌。如,南昌晚报社策划的《石榴花——第一届“石榴花”文学作品(散文)比赛获奖作品选》(编选:吕云松、韦一、彭作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南昌日报社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中的《文粹》(主编:马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版),江西日报“井冈山”副刊作品集《无声瀑记》(主编:熊伟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6月版)、《一座山的回响》(主编:杨惠珍,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版)、《一座山的坚守——<井冈山>2000期精品集(1973—2016)》(主编:杨惠珍,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版)以及《副刊之美——江西省报纸副刊20年获奖作品精选(1992—2012)》(主编:杨惠珍,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浔阳晚报社编选的《九江文学作品选》(主编:连国秀,团结出版社2016年4月版)。还有的是展示全国诗歌成就中有江西诗人作品的选本,如南昌日报、南昌晚报编选的《撼动的情与魂——512汶川大地震诗祭》(主编:周关,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版),九江市八里湖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和九江市文联等编选的《九派诗会获奖作品选》(主编:戴晓慧,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12月版)。有的诗歌选本歌咏赣鄱名胜、人物、风土人情,如《南昌风物赋》(主编:陈正云、万箭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6月版)、《江西风物赋》(主编:万箭飞、伍飞,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6月版)、《诗画陶阳——景德镇地域风情诗歌选》(主编:韩晓光,江西美术出版社2018年8月版)、《诗歌三清山》(主编:帅经芝、王彦山,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版)、《八一诗选》(主编:陈正云,执行主编:朱仁凤,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版)。有的以内部资料形式出版面世但具有较高品质的选本,如《伯乐——江西20世纪六十七年代出生作家作品选》(主编:夏子华,执行主编:李贤平,2007年3月版),瑞金报社编选的《重力·2012新世纪江西诗人作品展》(主编:范剑鸣,2012年版),南昌晚报编选的“诗歌下基层”作品选《发现诗意南昌》(2018年1月版),等等。
江西当代新诗流变中的“选本现象”,还有一种形式值得重视,即江西诗人、评论家通过省内外出版机构推出的诗选在诗歌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李耕、秦梦莺主编的《十年散文诗选》(作家出版社1987年12月版),吴林抒与杨达寿编选的《中国科学诗人作品选》(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6月版),吴林抒、苏辑黎编选的《中国乡土诗人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版)、《中国儿童诗人作品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版),黄邦君主编的《当代青年新诗一千家》(漓江出版社1991年7月版),李一痕主编的《当代抒情短诗千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等等。悠悠赣风。关于诗选的好消息不断传来。如,南昌县诗词学会编选的《南昌县诗选(1949—2019)》将是江西首部县域70年诗歌大系,刘晓彬主编的《新世纪江西散文诗精选》系首次总结江西新世纪以来散文诗成就的选本……
江西地域诗歌选本编选者身份的多元化,不仅是出版机制日趋灵活的一种反映,也是江西诗人群体的活跃以及文坛包容性的体现。在入选标准上,他们相对较为宽松。《21世纪江西诗歌精选》等由诗人、评论家名义编选的选本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一、编选者无意讲究平衡与秩序,放宽发表报刊要求,所以尤其有利于一批新秀“破土而出”。“大部分作者选一两首,少数作者选三至五首,并且对于中青年诗人做了一些倾斜。”“在征集启事里,我们有一条要求,即所投诗歌需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入选公开出版的选本、诗集。后来,决定放宽要求,扩大到市级报刊、民刊、网络诗歌。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更多的新鲜面孔吸纳进来;另外一方面,传统的文学生产机制发生了巨变,我们的文学眼光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3]二、编选者引入新的编辑元素。2000年前,省内文学选本基本仅刊登作品。而以诗人、评论家名义编选的诗歌选本,引入简历、签名、生活照、诗观等了解作者成长、作品的辅助性编辑元素。比如,《诗江西》配发作者简历、签名、生活照、诗观,《21世纪江西诗歌精选》《江西文学作品双年选(2012—2013)·诗歌卷》配发作者简历,年度《南昌诗歌精选》《江西诗歌精选》配发作者简历。三、编选者注重通过主办首发式、研讨会等活动推介这些选本。如,《诗江西》首发式暨江西诗歌高峰论坛,《21世纪江西诗歌精选》《2012年南昌诗歌精选》等均举行了首发式。
三、期许:在局限与遗憾中追寻诗意的美好与旖旎
梳理江西当代新诗流变中的“选本现象”,不管是地区文学管理部门主导的诗选,还是诗人、评论家名义编选的“个人化”选本,均是对江西某一阶段诗歌创作成就的反思、总结,对新的创作倾向与文学可能的揭示与把握。大致以2000年为界限,地区文学管理部门主导编选和“个人化”选本一方面立足本省出版机构,另外一方面选择省外出版机构扩大影响力。进入新世纪以来,群体流派成为一种诗歌现象。江西诗人的市场意识、营销意识日趋增强,通过出版诗集、举办活动、创建诗社、创办民刊等方式抱团出击,不断张扬群体竞技的迅猛之势。这和江西有着渊源深厚的诗歌传统、数量可观的诗歌创作群体、热心的“文化推手”(诗人、评论家、出版人)等因素有关。
当然,相对外省诗歌大省而言,江西诗歌选本的出版又存在不足。江苏、浙江、四川、湖南、安徽等是成系统、成规模地出版本土诗歌选本。即使在本省地区诗歌创作与选本之间,也有失衡现象。比如,赣州作为江西诗歌创作的重镇之一,长期没有推出以当地文联、作协为主导的代表性诗选。评论家王士强在观察诗歌年选的境况时谈到:“诗歌年选的出版本身即是一种诗歌经典化的努力,是对于诗歌版图和诗歌权重的一种叙述、修辞与想象。选本中体现着艺术观念、理念的分歧,也有权力、资本、人情等因素的羼杂,当然还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个人的偏好、阅读的盲区等,故而各个选本之间差异较大,如果认为被多数选本都选入代表一种‘共识’的话,那么这种共识实际上是缺失的。”[4] 在江西的诗歌选本中,同样存在这些缺失。有的以诗人、评论家名义编选的诗选缺少打磨,削弱了严谨性、权威性,难以成为可靠的、切实的“考证”版本。不过,编者所做的诸多努力,都是为了使选本尽量“完美”。但是,几乎每一种诗歌、文学选本都是局限性选本,“穷尽”“包罗”只是编者的美好愿望。这里有多种因素,如,一些作者不知道征集信息而错过入选机会,选本容量有限而无法选发更多优秀的作品,编者的审美趣味和视野所限,等等。
2003年6月,21家新闻出版单位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中国出版人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同样,江西出版界也是如此。江西各出版社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转型。面对市场的冲击、体制的转型、多维的出版潮流,随着出版机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对本土出版资源的争抢和挖掘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出版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之一。江西聚集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作家资源,江西的诸多出版社注重本土文化资源的发现、开拓,在转企改制后更会审视、认知这一宝贵财富。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成立北京诗歌出版中心,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成立彭学军工作室。不过,由于诗歌受到受众面的限制,绝大多数诗选本很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正因为此,江西诗歌更期待得到本土出版社更多的“待见”和推举。
参考文献:
[1] 周榕芳、郭蔚球、舒信波:《江西新时期十年文学作品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 李贤平:《再出发:从南昌诗群到“南昌诗派”的可能抵达》,第2卷《诗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
[3] 李贤平:《江西文学作品双年选(2012—2013年)·诗歌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 王士强:《危机背后的繁荣与繁荣背后的危机——新世纪诗歌若干现象之解析》,2018年第2期《星星·诗歌理论》。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