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于浩《明末清初诗经学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明末清初的诗经学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自明万历中期至清雍正期大约120年间的诗经学发展状况,讨论了冯复京、郝敬、何楷、钱澄之、朱鹤龄、陈启源、王夫之、姚际恒、方苞、李光地等学者或著作的诗经学成就和影响。该书揭示了明代科举给诗经学带来的深刻影响,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科举与商业的互动催生了大量廉价的举业用书,其中的解说也从完全依附于程朱之学逐渐走向多元,如文学评点增多、开始重视名物解释。在阳明学和复古思潮的冲击下,学者们越来越多地质疑朱子诗学的权威,并对科举用书的糟糕质量感到忧虑,他们开始从汉唐注疏中寻找新的解说,并推崇崇尚博学的宋代学者如吕祖谦、黄震、王应麟等的成就,诗序的地位又逐渐恢复,郝敬更是全面尊从序说。在尊朱还是尊序的讨论中,借助于商业和出版业的发达,一批博采众说、折中诗义的著作应运而生,何楷的《诗经世本古义》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在重新董理汉唐注疏的过程中,学者们也发现了《说文》《尔雅》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认识到毛传的价值,陈启源正是从毛传中寻找到一条新路,开启了清儒以小学治经的考据路径。
于浩,江西星子人,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诗经》、古籍文献和古代学术世界。中国楹联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楹联学会秘书长,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南昌市诗歌学会理事。有诗歌、散文作品刊于《诗刊》《扬子江诗刊》《星星》《草堂》《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青春》《创作评谭》《百花洲》等刊报,入选《2002年大学生最佳诗歌》《21世纪江西诗歌精选》《2012年中国年度诗歌》《2014中国最佳诗歌》等多种选本,获江西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出版诗集《尺素书》(江西高校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