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沃土》
夏汉宁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这是一本记述历史的书,这是一本礼赞教育的书,这是一本连通古今的书。
《沃土》以它的厚重,让我沉思;《沃土》以它的敏锐,让我欣喜;《沃土》以它的新颖,让我耳目一新。
一本好书,它给读者的启示,应该是多元的,它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是多元的,《沃土》似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在翻读任何著作正文之前,我常有一个习惯,这就是有序必读,因为“序”是他人(作者的师友、领导等等)对作者的这部作品的认知,或是作者对这部作品写作过程的记述,因此,读序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阅读。
《沃土》正文之前列有序文一篇,序文是熊盛文先生撰写的,这篇序从摄影文学的角度,表现了序作者阅读《沃土》的独特体验。
熊盛文先生在序中写道:“我与水长同志相识,缘于共同的爱好——摄影。他从事摄影比我早,在部队工作时就涉猎,转业地方后继续在这一领域工作,加上自身的勤奋,已经出版了多部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我都拜读过,对水长同志的拍摄视角和独特选题一直非常欣赏和敬佩。前不久他把新书《沃土》的样书送给我,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点什么。我把样书认真地读了一遍,被书中独特的视野所触动,脑海里自然冒出三点感受”熊序的三点感受是:一、这是一本摄影书,但又不是一本普通的摄影书,是一本影像与文学相结合是摄影书,是一部影像文学专著;二、 这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摄影书,但又不是一本仅局限于教育的摄影书,是一本把文化与教育统筹谋划的摄影书,是一部浓缩了江西人文历史的专题读物;三、这是一本反映南昌第二十八中为主线的摄影书,但又不是仅限于二十八中的摄影书,是试图以二十八中作为样本、反映当下南昌乃至江西义务教育风貌和足迹的一部影像记录。
确如熊序所言,《沃土》更多是从教育的角度,来展示江西、展示南昌古今教育的变迁,特别是作者从南昌第二十八中学这个个案入手,对江西、对南昌教育的嬗变,都做了精到的描述。
于我而言,初次拿到《沃土》样书时,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首先是书的图文并茂的形式美,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在阅读全书后才有所发现,或言 “顿悟”,这尽然是一部用报告文学和纪实影像双重语言构建的影像文学专著。品鉴之后,那种感觉就是:如新风扑面。影像文学是罗水长同志一直推崇并长期坚持、深耕细作的领域。此部新著突出了关于文化、人才、教育的主题,讲叙的是赣鄱大地文化教育的故事,既有宏观的,也有具体的,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字到影像,让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又品味从作品中散发出来的艺术芬芳,给人以艺术享受,更使人回味无穷。
在熊盛文先生的序言中,我也发现序文作者对《沃土》教育主题定位之外,又有一个文体形式的定位,这就是“影像文学”。曾几何时,笔者与罗水长先生和游华先生聊天,说起他们二位的共同爱好都是摄影、都是文学创作,只不过罗水长先生擅长写散文和报告文学,游华先生擅长写诗歌。为此我突发奇想,说:二人何不在两个方向发展,一位攻摄影散文或报告文学,一位攻摄影诗歌。没想到,戏言成真,罗水长先生沉甸甸的《沃土》,已然摆放在我的眼前。
《沃土》是一部摄影文学作品,似乎亦可称之为摄影报告文学。说起摄影,在二三十年前,多多少少还带着一丝神秘。在那个年代,能够“玩”得起摄影的,不是摄影记者,就是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之类,总之,照相机这玩意儿,即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个“烧钱”的货。然而,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人人都成了摄影者,往日摄影的神秘已然消失。以手机拍摄记录事件、记录新闻、记录天穹大地、记录山山水水、记录风土人情……这已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写到此,不由想发发思古之幽叹,于是拈出明人张景在《飞丸记》第一出中的句子来:“白衣苍狗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正因为有了这个巨变,在今天,图像语言成了时尚,由此,我等芸芸众生也进入到了一个读图时代。有学者指出:“当今时代是一个传媒时代,即信息时代或电子时代,图像文化侵占了本来属于文学的领域,使文学边缘化,图像化的转向与扩张使文学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这是文学在现代语境中遇到的新问题。”“文学阅读被观看所代替,人们从读者转向观众,不习惯于直接面对白纸黑字的‘阅读’,而是通过被影像大量改编过的影视作品去‘观看’文学。经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或经电子图像被重新解读、阐释。在影视作品中,虽然也有文字,也是被挤到一个不显眼的位置,作为影视的辅助品。”
作为摄影家的罗长水先生,敏锐地察觉到了阅读界的这种变化,他娴熟地端起了手中的照相机,同时也挥舞起了那支生花妙笔,将图像和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图像与文字的相互统一,摄影与文学的水乳交融。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就是因为《沃土》的图像和文字所表现的主题达到了的高度一致。全书连“概篇”一共有七篇,它们分别是“世纪过往的足迹”“凝心聚力的能量”“滋兰树蕙的育场”“云淡风轻的气息”“潜滋暗长的茂盛”“静待花开的岁月”。因为篇幅的原因,在此不对每个章节都做评说,只想对全书的谋篇布局表达几点粗浅的看法与感想。
第一,作者从“概篇”开始,便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主旨“和盘端出”,也就是开宗明义。那么,作者要表达什么呢?他所要表达的是“教育”,这应该是一个宏大叙事,但这却是赣鄱文化一个吸人眼球的亮点。江西人爱读书,或者说江西人重视教育,这是古已有之,历史悠久。唐人韦庄曾著诗盛赞江西人好读书:“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山色东南连紫府,水声西北属洪都。烟霞尽入新诗卷,郭邑闲开古画图。正是江村春酒熟,更闻春鸟劝提壶。”北宋金溪人吴孝宗亦曾夸赞饶州读书风气:“盖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其美如此。”江西人好学好读书在南北宋时期就名扬天下,别的不说,当时的江西书院在全国那可是名列前茅的,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江西大小书院有278座。关于这一点,罗水长先生在《沃土·概篇》中,对南昌古代书院也做了详细介绍,于是,在罗水长先生的影像和文字中,南昌古今教育得以贯通,好学爱书是南昌人的优良传统,而以九年基础教育为特色的南昌二十八中,就生于斯长于斯,就扎根在这片尊教爱教的“沃土”。
第二,从宏阔的场面,到微观的“特写”,场景的递变逻辑严谨,合乎由大到小的发展规律。如,篇首的图片,场景广阔辽远,气势磅礴,突出了赣鄱山水的强大震撼力。在“概篇”中,从文字表达来看,作者从历史入手,把江西的、南昌的文化,作了方方面面的述说,其笔法显出了历史的纵深感。而书中的图像,则以自然景观为主,作者以“广角”艺术,用长景深及透视效果,增加了图像的纵深感或深邃感,营造出图像的三维空间效果,与文字叙事进行了无缝隙对接,产生了极具魅力的艺术效果。书的其他章节,在图像使用上,似乎更注重人物表现,具体景观再现,因此新闻性、纪实性更为突出。尤其是特写的运用与表现,丰富和增强了图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小场面”的使用,以及“微观”的拍摄手法运用,凸显了作者视觉思维的转变,表述了作者对现代教育的关心,对南昌二十八中发展的关注。
第三,读完《沃土》,我对作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想了许久,觉的还是用这四句话来表达更合适:历史的考察人,历史的传播者,历史的弘扬者,历史的记录者。作者的这部作品,从历史切入,这就需要作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敏锐的历史眼光、周详的历史概括、优雅的历史表述。从现在的阅读效果审视,作者基本达到了这些要求。此处仅举一个小例子,这就是作者关于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与东湖书院因果关联的考证,就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里姑且不谈这一“发现”是否合理,仅就作者的这种历史眼光和历史探寻意识,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写到这里,突然有两句话冒到嘴边,这就是“沃土厚重,山高水长”!
夏汉宁,男,历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研究员,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院宋代文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555工程人选、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文化名家、全国社科科普专家、省社科科普专家等。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