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由省文联主办,省作协、省文联组联部承办的“江西文艺·名家讲堂”文学专场活动在省文联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以《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学创作》为题作讲座。省文联党组书记饶利萍,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小军出席。省作协主席曾清生主持。来自全省各地的作家、文学爱好者及部分省文联干部等200余人参加现场活动,江西文艺视频号、大江新闻APP同步开展线上直播。
江西文艺·名家讲堂现场
阿来首先谈到,文学始终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和自我建构的过程,让自己从简单变得丰富。他从自己早期创作的诗集《梭磨河》和小说集《旧年的血迹》谈起,提出文学要具有独创性,作家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体认,通过个人的情绪、思想、审美重新提炼和组织,从而形成生活之真和艺术之真相互比较和映照。
阿来坦言,如何突破自己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每写一部书,都要打开一个新的领域和世界,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写作。他提出,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他从中国文学史溯源,以唐代诗人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等为例,深刻剖析了文学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提出行走是创作的最好方法,通过行走,他找到了创作的方向和路径。
阿来作讲座
当前很多作品都是讲大历史,并不讲小历史。阿来认为,没有小历史,大历史是空洞的,要将大历史和小历史相结合。他深情回顾了自己创作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历程,表示这就是一本关于地方历史的书。他用长达四年的时间,在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行走,走过一座座山,翻过一片片草原,最终“以史诗般的笔触,重构了民族记忆的隐秘脉络”。
自然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阿来以自己创作散文集《去有风的旷野》为例,通过徒步的方式,对野生状态下的万物进行书写,从而探索自然与自我的关系。阿来引用维特根斯坦“语言即世界”的观点、黑格尔美学思想和孔子“至善至美”的理念,认为对于创作者而言,今天不变的依然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善是动机,美是形式,真是追求,德国古典哲学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这方面有类似认识,便是美通向善,善通向美,至善至美。
阿来认为,“行走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对于写作者而言,功夫在路上,书中有智慧,他以自己精读苏轼著作、年谱为例,提出不能为了文本而写文本,要体会作品中真正积淀的情感、智慧和思想。
讲座现场
阿来的讲座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深入浅出,既畅谈古今中外文学史,又将文学与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自然等学科融会贯通,最终回归到当下文学现场,为作家创作提供了遵循和方法。整个讲座既彰显了阿来纵横捭阖、博闻强识的个人独特魅力,也分享了他对文学精湛透辟的见解以及创作实践独到的个人经验。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大家认真聆听,深深沉浸在阿来的讲述中。
阿来为读者签名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