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博吾(1900一l996),江西彭泽人。是二十世纪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诗、书、画艺术大家之一,被列为20世纪100年间最杰出的20位中国书法家之一。陶博吾与陈子庄、张朋、黄秋园被并称为“在野派”四大画家。其艺术成就在八、九十岁已臻化境,并逐渐被人们所发现。他去世后,全国诗书画界对其评价甚高,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
据考,陶博吾少年时即聪慧过人,在上私塾时就深受传统文化浸染,加之自身勤奋好学,十几岁已能与乡贤们唱和诗词,书画才华亦名播乡里。二十几岁时,先后考入南京美专和上海昌明艺专,他崇拜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受其影响颇深。入昌明艺专后书画从于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王个簃、诸乐山等先生,诗词则由清代翰林曹拙巢先生亲自授课。青年陶博吾志向坚定,学习十分刻苦,各科成绩常在同窗之上。他与林散之结为砚友,一同得黄宾虹先生重点辅导,又与吴昌硕长子吴东迈交往甚好,数十年书信不断。吴东迈曾将刚问世的吴昌硕著作《缶庐集》寄赠,陶博吾如获至宝,潜心研读,获益良多。求学路上的一腔热血和勤奋攻读,加之矢志不移又有众多良师益友的栽培帮助,为陶博吾打下了坚实的传统诗书画艺术基础。但自日寇侵华之后,他的命运就“东扑西颠”了,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里,他几经战乱,生活困苦不堪,虽倾心于艺术,却难以施展才华,有时连一家生活都难以为计。尤其在十年浩劫中,家中书籍、收藏及文房四宝等被抄没一空,全家老小一起下放农村……长此以往,他内心十分孤独痛苦,但仍一直未放弃对艺术、对生活的追求、向往。正如他所写的对联那样——“少读诗书减苦恼,多栽瓜果添收成"。他在“苦恼"中还努力耕种,期盼“收成”。
(陶博吾联墨:少读、多栽)
直至1980年,他终于得到平反,生活待遇逐渐改善,于是他以饱满的热情,将平生所学、所思、所能倾注于艺术创作中,倾注于对后辈的扶植、教育中,他要把几十年孤独中积蓄的素材、构思化为炽热的火焰去点燃晚岁的薪火。
正在此时,我找到了陶博吾先生。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有关部门开始筹划振兴祖国的书法艺术。我当时在南昌市西湖区文化馆工作,得知此消息,兴奋之中便立刻促成了市美协联手文化馆筹办南昌市首届书法篆刻学习班。经市美协华景威先生介绍,我登门去拜访并邀请陶博吾先生担任导师。陶老一听请他开堂讲学,便欣然应允。陶老是省、市众书家中最年长者,颇受尊敬,他一出马,我信心倍增。接着我又先后邀请了省市十多位知名书法家担任教师。有陶老率先垂范,众师长无不热情满怀。老师有了,学员则要向社会上招。我也劲头十足,拿出文化馆美工的手艺,手绘了几十张海报,亲自提着浆糊桶在市内各街巷张贴,引来了许多人的关注、咨询。
1980年春,书法学习班正式开课了,陶老备课详细,讲述清晰,是最受学员欢迎的老师之一。我一边组织安排师生的课程,一边认真听课做笔记。如今,再次翻阅这些保存了四十多年的笔记,当年老师们精神饱满地讲课、学员们如饥似渴的学习场景,均历历在目。
(陶博吾先生的备课手迹)
(赵定群1980年的听课笔记本)
听陶老上课的笔记摘要:
● 学书法首先要懂得汉字和书法的历史,这是源头、是基础。
●如果学楷书,建议选学颜体。颜真卿其人其字都正气凛然。写字人品最重要,初学书法,要信奉“心正则笔正”的艺理。
● 学书要分几个阶段。唐代书法名家孙过庭所著《书谱》中的有段话:“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你们在漫长的学书道路上好好去体会。
● 凡学艺,可先跟老师学,但到后来要区别于老师。有个故事:京剧表演家刘长瑜,她有一次演尤三姐,大家都说演得好,而其师荀慧生先生却说“不好不好!你还在模仿我,你演的只是像荀慧生,而不像尤三姐!”可见学像老师不是目的,最后要成自家风貌,这样才是艺术上真正的成功!
一次,陶老翻看我的上课笔记,便顺手就题写了一诗:“郁勃梅花瘦,萧疏竹影横。沧桑谁不老?千古只双清。”我在欣赏之中,又似听到陶老的画外音:学书先学做人。梅与竹的清雅、高洁、虚怀、刚毅的品格,是千古以来学书人都须在修练的功夫。这之后,在我与陶老多年的接触中,感到老人家生活简朴,不图虚名,为人诚恳,乐于助人等许多好的品质,难以言尽。他自题的“简朴斋”,每每让我欣赏沉思良久。
(陶博吾自题“简朴斋”)
(陶博吾在赵定群的听课笔记上题诗)
南昌市首届书法篆刻学习班办了两期,历时两年,对我市的书法学习与研究起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当年学习班的师生,至今大多数仍活跃在书坛。学习班结业后的多年里,不少学员们以及打听到陶老住址的崇拜者,甚至外省来的书画家们,都纷纷去陶老家拜访、请教。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安徽省书协主席张良勋来南昌,由我接待。张主席在昌时间就两天,第一天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第二天专门拜访陶老。他在陶老家交谈甚欢,舍不得走,以至差点误了返程火车。最后我送他跑步上了火车,两人都满身大汗。张主席说陶老厉害,是高人,要好好学。是啊,外省书家求贤若渴,我们江西人更要珍惜与大师在一起的机遇。总之,陶博吾自八十年代后在全国诗书画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了。
(南昌市首届书法篆刻学习班师生合影,正中着深色衣者为陶博吾)
1984年,我受陶老及师友们的影响和启发,以师范毕业生和书法工作者的双重优势,应邀在刚恢复重建的市少年宫新大楼开办少年课余书法班,也开始当起了书法老师。我利用工作之余,为少年儿童的书法传承普及教育工作出力,觉得很有意思。教学中我常讲起陶博吾先生对我的教育帮助,让我进步很大。小学员们也十分想拜见这位 “老师的老师"。那些年里,我曾带领了几届书法班的学员及家长们去拜访陶老,听他讲为何要学书法,如何学书法。至今,大家都还清楚地记得陶老讲话的神情以及大家在陶老家里联欢的场面:小朋友表演朗诵、唱歌、跳舞、讲故事,陶老开心地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还有一次我们给陶老祝寿,学员送上鲜花和拐杖,拐杖上面刻有"祝陶博吾爷爷健康长寿”的字迹。后来听陶老的家人说,先生从此不用别的拐杖,而一直爱用这根特殊的拐杖。
拜见陶老,给我们印象最深是:陶老用浓重的乡音,激情昂扬地对学员说:“小朋友们啊:你们晓得不?我们江西人很了不起,江西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他们在全国、甚至在世界都很了不起!如陶渊明、黄庭坚、杨万里、晏殊等等,数不胜数。你们要好好学本领,将来也要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为江西争光!为祖国争光!”这些话一直激励着大家,也不断传播给了后来一批批的学员。陶老还用毛笔分别给小学员们题写了名言名句。至今,这些已经是成年人的学员还会说起那段引以为豪的经历,“我们在书法班曾选上参加‘拜访书画大师陶博吾先生’的活动,我家中还一直珍藏有大师给我题写的墨宝呢!”
(陶老为书法小学员题写赠言,左一为赵定群)
1989年5月,江西省文化厅、省文联、彭泽县政府拨展览专款,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陶博吾书画展》,受到周谷诚、李可染、启功等著名人士重视,林散之先生为展览作序,启功先生题写展标。有一次我正在展厅值班,欣遇启功先生前来观展。启功先生认真观展后说:陶博吾篆书从学吴昌硕入手,又能从石鼓文、散氏盘铭文吸取营养,并融入自已的生活感受,所以能写出独特的面貌的作品。后来启功先生在文章中还专门评价:“陶老篆书,在生动随意、趣味变化方面比吴缶老(吴昌硕)还略高一筹。”
陶、启二老现场相逢时,互相问候并互相让座,启功先生说:“陶老,您是老前辈,德高望重,您先坐,我才能坐。”陶老拗不过启老,只好先坐下,两人亲切交谈起来……这样的会面让人领略到他们虚怀若谷、和善可亲的大师风范。来参观此展的还有周谷城、李可染等各界名人。
(陶博吾与启功在一起)
(陶博吾与李可染合影)
陶博吾先生写的诗词和对联,功力深厚,风格朴茂,情感真挚。有一次我见到陶老撰写的一副对联:“落霞伴孤鹜;秋水浸长天。”即令我一震,陶老竟能化古出新,再上一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王勃继承创新的结晶。这两句是化用前人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与春旗一色”而成的。与庾信的句子相比,王勃此句意境开阔、气象弘大,故成千年以来众人欣赏的名句。现在陶老再将此名句大胆化为五字联:"落霞伴孤鹜,秋水浸长天。这一“伴”、一“浸”,既简洁明了,又形象生动,且另有一番新的意境。这是学养深厚、功夫老到,并在传承中勇于创新的联墨创作的实例。
陶老的书法名作甚多,仅举两幅为例。一幅是大篆对联:“高原射鹿;深渊矢鱼。"其笔法用石鼓文中的厚重融入行草书的恣意、狂放,既深邃,又烂漫,久看不厌。正如启功先生评价,是书写篆书方面的一种突破。此作八十年代在与外省书法交流展中,引起同行们的赞赏。
(陶博吾篆书:高原射鹿,深渊矢鱼)
还有一幅对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行楷写就,此作特色是:行书中又参入大篆及汉隶的凝炼厚重笔意,其风格率意灵动,自然活泼。此作登在《书法》杂志上,书法界对其评价也很高。
(陶博吾行书:<鲁迅联>横眉、俯首)
陶老的画我见到不多,每每见到都特别难忘。如《东海日出》这幅。太阳、海浪、白帆,用笔简炼、古拙,情感饱满,意气昂扬。全是文人画写意的手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加上四句点题的诗:“日出东海东,波摇海浪中,灿烂谁比得,祖国万年红”。其主题鲜明,意境独特,饱满的情感如同画中朝阳将要从画中喷薄而出了。
(陶博吾的大写意画:日出东海)
陶老常画松,笔法十分老辣,气韵十分生动。这幅《古松图》中老松,顶天立地,松干雄强、苍劲,松针茂密、饱满。既有古人的笔法,又与古人画松的构图、造型大不一样。取真松之雄强、朴茂之特点满铺于纸上,真正达到了中国写意画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及“我有我法”的妙境。而他随机应变地自然题款,使画的意境更为深远:“匡庐多古松,树树有仙骨。任他千遍狂风雪,耸立巉岩不改色。”象这样的中国画所显现的精神气质,怎让人不振奋、激动?
(陶博吾的古松图)
陶老对青年后学总是倾力帮助和提携,也体现了他在传承文化和栽培后辈方面的炽热情怀。我便是其中受益者之一。多年以来,我在学书法的道路上得到了陶博吾先生的谆谆教诲和尽心裁培。陶老九十多岁时每日争分夺秒创作、整理书画,但身体渐衰,常卧病在床。我也先后多次看望他老人家,那知陶老特有心,竟然以老病之身用毛笔写了封信寄至我的工作单位——南昌市文联,信中对我重点推荐和表扬,还称我是“江西最有前途书法人才之一”,后市文联又将这封信交至市委组织部,此后,我在不断努力中获得了许多的机会,取得了一些成绩,多次受到表彰。真可谓师恩似海!陶老去世许久后,组织部的人遇到我,还会说起陶老这封信的事。之后我遇到陶老家人时,再次真诚地表达了对陶老的怀念和感恩。
陶老也是性情豪爽之人,敢于直言。记得有次市政府召集各界艺术家代表开座谈会,征求文艺家们对推动我市的文艺工作发展的意见。我当时是市书协秘书长,于是邀请了陶老。会上,时任南昌市市长赵志坚到场听取意见。别人发言总是先说成绩,然后谈点建议。陶老却不客气,竞站起身来两手柱着拐杖开门见山地说:“我也来说两句,你们领导说要重视文化艺术,我看,只是口头重视,没有具体落实。比如这几件事……几年都没人管。”大家都面面相觑,好在市长表示要虚心接受,大家所提问题一定会认真督办。这时我才松了口气,心想,陶老真是太耿直了。
1997年陶老逝世一年了,因老人骨灰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地方落葬,我便与市书协孙庆佶主席商量筹备陶老奉安之典。孙主席说:“陶老是了不起的人物,是江西的骄傲,我们要协助其家属好好办一下。”我们就先请江西的雕塑家谢小苇先生来创作陶老的头像铜雕,该塑像几经大家看稿、修改,最终将陶老饱经风霜、孤傲倔犟而又内心炽热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然后又在有关领导的帮助下与陶老家属一道,选中了南昌新祺周怀恩寺所在的“翡翠园”中一块山地,作为陶老墓址。市书协一群同仁及几个少年书法学员代表陪同陶老家属在墓前举行了简朴的陶博吾先生骨灰安葬仪式。
(陶博吾墓碑及铜像)
(后经翡翠园公司帮助修缮的陶博吾墓园)
同期,市书协还举办了《陶博吾逝世一周年遗作展》。由我出面向陶老家属借了百幅陶老书画作品,在南昌美术馆举办展览。文采斐然的孙庆佶主席撰写了展览前言,以诙谐、幽默的语言,介绍了陶老特立独行的生命轨迹、返朴归真的炽热情感、自然天成的个性特色和蜚声遐迩的艺术成就。
陶老的作品是珍贵的墨宝,为确保展览期问作品万无一失,在当时的条件下,我每晚亲自通宵值班,虽看起来辛苦,我却心中却反觉没做够,还有亏欠之处,做这点事是难以报师恩的。最后展品无一缺损,“完璧归陶"。
以上,是我关于陶老的几个回忆片断。我相信,陶博吾先生百年之后不再孤独,其杰出的诗、书、画作品将长留于世,其长年孤独下矢志不渝的文人情怀,其才情横溢且独具一格的艺术风骨,其炽热滚烫的报囯之心和传承文化、提携后辈的甘露之情,将永远感染着一代代后来者。
最后,让我撰写一副对联来怀念陶博吾先生:
苦心炽热,椽笔独孤,沧桑直透诗书画;
长者襟怀,文人风骨,简朴平添精气神。
(赵定群怀念陶博吾联墨作品)
2023年11月23曰感恩节深夜
(作者简介:赵定群,系中国书协会员,江西省书协原副主席,南昌市文联原副主席,南昌市书协原主席。)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