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而上”,成了鼠年春节的中国,一个温暖人心的热词。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江西各条战线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展开了一场撼天动地的抗击疫情阻击战。无数人在家国危难之时,高擎火把,冲破黑暗,引领着大家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行。
他们有孩子的父母,他们有长者的儿女,他们有亲密的爱人。
而此刻,他们只有一个身份:奋战在疫情一线的战士——灾难面前最可爱的人。
路口、社区、乡村,一道道防线筑起来;党员干部、医护人员、普通群众,一份份按满手印的请战书像雪片般飞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他们心手相牵,用勇气和担当,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安宁;他们战无不胜,用无畏和坚强,诠释了什么叫“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
许飞和他的同事们
“今天是2020年2月4日,立春,窗外阳光明媚,这是我在隔离病房工作的第14天。”
“立春了,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立春了,温暖如期而至,胜利就在前方!”
这是一位医生在抗疫前线写下的日记。
这位医生叫许飞,是全省最大的疫情定点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自我省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以来,他一直坚守在一线。
而有一个秘密,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秘密伴随着一份深深的歉疚,挣扎在他的心底。
几个月前,父亲猝然去世,母亲的悲伤仍在心头。想到母亲一人独居在老家,春节前,许飞已经请好假,准备一家三口回老家,好好陪着母亲,过一个春节。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切。除夕前两天,他接到任务,当即取消行程,成为首批进驻医院隔离病房的救治团队负责人。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当疫情发生时,我们必须冲锋在前!”许飞说。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病区不断收治新病人,许飞经常忙得错过了饭点,只好吃点泡面、面包充饥;住的地方也临时搬到了三楼的输血科,没有卫生间,没有热水暖气,忙起来,好几天都没有时间洗头洗澡。
“没办法,每晚从隔离病房出来后,常常累得衣服也不想脱就躺下了,有时候一天只能睡3到4个小时,半夜还经常被电话吵醒。”许飞说,半个多月来,由于睡眠严重不足和饮食不规律,他的老毛病偏头痛和胃病又开始发作了。每次头痛到不行,腹胀、胃疼,就赶紧叫爱人从家里给他捎点止痛药来,吃了之后才能缓解一些。
从疫情暴发起,许飞毫无怨言,坚守在一线。院领导、科主任看了心疼,叫他注意休息,要不找人替换,他每每都坚定地说:“我已经上了一线这么长时间,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更好的履行职责,放心,我可以坚守阵地,不辱使命!”
不止是许飞,在南大一附院象湖院区,数以百计的医护人员,面对召唤,初心不改,汇成了一道最美逆行者组成的抗疫洪流。
布满血丝的双眼、嘶哑的声音,护理部总护士长王平红,每天要负责隔离病房内所有物资的补给,常常是24小时连轴转。她的爱人同样战斗在医院一线,有时偶尔在过道上碰见了,连话都来不及说上一句,彼此只能用眼神对望一下,算是无声的牵挂与鼓励。更让她愧疚的是,女儿今年上高三,正是迎考的关键时期,但从除夕开始,却没能见上面,更无法给她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只有等抗疫胜利了,再好好抱抱她,算是对孩子的弥补。”说到此,王平红眼眶湿润了。
1998年出生的护士吴康倩,今年只有22岁,在一线医护人员中,她是最小的一个。从春节前,她就奋战在一线。“妈妈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我在病房工作的照片,说‘这是我女儿,是我的骄傲’,引来了很多人的点赞和鼓励,这让我特别感动。等疫情结束了,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爸妈。”吴康倩微笑着说。
90后护士徐文惠,在重症隔离病房工作,不仅要实施医疗护理,还要照顾病人的吃喝拉撒,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疫情发生前,她刚做完一个手术,还在康复。1月31号,她瞒着父母,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名单上有我的名字了,我妈也就奈何不了我。送我来医院的时候,我妈心疼地流下了眼泪,告别的时候,我不敢回头,我只想在心里告诉妈妈,我一定会平安回来。”徐文惠动情地说。
元宵节这一天的凌晨3点,呼吸科护士长邹美红踏着皎洁的月色去上班。她发了一条微信:“抬头仰望星空,发现今天的月亮很圆很美!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我们所有人一起在战斗。有我们在,这个初春不再寒冷。
疫情发生后,作为省级定点医院及全省危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南大一附院目前已接收了不少从九江、抚州、新余等地市外院转诊而来的重症患者。
半个多月来,每天同样战斗在一线的南大一附院院长张伟说,他们将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份特殊的强制休息令
正当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时,一份特殊的强制休息令,在网络间走红。
强制休息令
彭程同志:闻知你近日在疫情防控一线,因劳累过度严重感冒,但仍坚守在防疫一线,这种敬业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肯定和赞扬。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更希望你健康工作、快乐生活。经局党委决定,要求你立即停止工作,听从医嘱,休息至病愈为止。
特此通知,望遵照执行!
中共宁都县公安局委员会
2020年2月8日
宁都县公安局为何以文件方式作出强制休息令?大沽派出所民警彭程缘何被要求立即停止工作?背后的故事令人感动。
原来民警彭程自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连续九天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因劳累过度得了重感冒,由于担心前方战友满负荷工作,人手不够,彭程打完点滴后又返回疫情检测点,继续带病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这才出现单位下达强制休息令的一幕。
1989年出生的彭程,是中共党员,任宁都县公安局大沽派出所民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彭程立即放弃休假,大年初二从永丰老家赶回工作岗位,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中,并始终坚守在抗疫第一线。
彭程的工作职责,是在314省道大沽乡读书坑村疫情防控检测点值守,与医务人员及乡村干部对过往群众开展体温检测,对过往车辆进行登记检查,排查武汉返乡人员。
大沽乡读书坑村地处偏僻,加上多日阴雨,气温低至零度,凛冽的山风吹得人直打哆嗦。连续在寒风中坚守三天的彭程,最终因过度劳累生病了。
为掌握自身身体状况,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战斗中,彭程迅速来到医院诊治。
“最担心的是自己感染了肺炎,直到医生诊断为过度劳累引起的普通感冒后,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彭程说道。
得知彭程病倒后, 大沽乡党委政府领导来到派出所看望彭程,嘱咐他安心治病、好好休息。为了让彭程更好的休养,派出所也临时调整了检测点的执勤安排。但是,彭程认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派出所里的年轻民警,不能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掉链子。
“领导请放心,我年轻,恢复得快,这点小毛病不碍事,我可以继续坚守岗位!”彭程对看望他的领导和战友说。
于是,打完点滴略作休息后,彭程便带上医生开好的感冒药重返检测点,又投身到疫情防控第一线。
彭程带病工作的消息被公安局领导知晓后,对他的这种危急时刻显担当、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敬业精神给予了肯定与褒扬,但更要求他必须以保重身体、健康工作为前提,于是才有了这份看上去严苛、实际上又充满人情味的强制休息令。
隔离病房里的日记
“我好啦!真的全好啦,可以出院啦!”
2020年1月27日上午,江西第二例、萍乡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陈先生,经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后痊愈出院。在急诊科门口,走出隔离病房的他,禁不住振臂高呼。
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当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自从疫情暴发后,一大批医护人员没日没夜,坚守在一线,用大写的爱,守护着患者的平安。
护士彭颖,是有两个小孩的80后妈妈,作为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她已经在这个“密不透风”的地方,值守了近半个月。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这个爱写日记的年轻妈妈,用一篇篇暖心的文字,记录下了在隔离病房的点点滴滴。
1月21日:“你放心去,家里有我们,只要你平安回来。”
接到护理部通知,要去隔离病区工作,说实话,我的内心有点紧张还有点恐惧。看新闻报道上介绍新冠肺炎传染性强,自己对感染科的工作环境比较陌生。在回家拿生活用品的路上,脑袋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面对接下来的工作,如何把工作和家庭平衡好。
回到家告知公婆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下来。让我意外的是,他们鼓励我说:“你放心去,家里有我们,孩子我们会照顾好,你要照顾好自己,做好防护,平安回来。”
来到隔离区报到,护士长黄金华对我们进行了详细的防护培训,并为我们宿舍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就这样,一个隔离区的“家”,随着同事们的陆续到来就开始建立起来。
确诊病人于下午到达隔离区,此时大家紧张却不慌张,有些前辈曾有抗击非典的经验,让我们更有信心对抗这次疫情。
晚上小晚班,草草地吃点东西就进隔离区了,认真穿好防护服,扑通扑通的心感觉就要跳出来,很是紧张。陈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护士,在她的介绍下,我很快就熟悉了病区的环境及物品的放置。戴着护目镜和手套,操作确实有点困难,而患者的情绪很平稳,很配合我们的工作。
1月22日:“辛苦了,你们也很不容易”
在隔离区的第二天,上大晚班。白天在宿舍为其他即将到来的同事准备好被子,搞好卫生,分类放置各类生活用品,提供一个干净的环境迎接同事们的到来。
上午,护理部刘卓主任与王萍副主任,及胡秋兰和唐芳两位护士长给我们送来了苹果牛奶及零食,并督促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做好防护。暖心的话语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大晚班的时间有点难熬,戴着口罩穿着厚重的防护衣,感觉呼吸都有些费力。早上配置消毒液擦拭工作区域物品及做好病房消毒工作。患者的一句“辛苦了,你们也很不容易”,赶走了我所有的疲劳与困倦。
1月24日 除夕夜:“夜深了,我也想家想娃了”
白班。在病区开始忙碌起来了,但同事们没有一个人因这样那样的困难而逃避退出。在为患者治疗的同时,还得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生活上的需要,同时还要管病人的吃喝拉撒,还要清理病人的大小便。
有的病人开始时情绪不稳定,由于独自一人被隔离会感到恐惧,这时我们都会在身旁给他们鼓励。
长时间在防护隔离下,我们的汗水会蒸发成水珠打在防护面罩上,让人有一种郁闷、窒息的感觉。
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病患的生活,院党委和后勤部门一直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让我们感到倍加温暖。除夕夜,卜金枝护士长特别送来了暖心的鸡汤还有水果饼干等,远远看着她默默地擦拭眼角的泪水,好想跑过去抱抱她,告诉她请放心,我们都会照顾好自己。
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通过视频和家人互送祝福。两个孩子已经睡着,我想家想娃了。
1月27日 大年初三:“我们护理的患者康复出院了,感觉真好”
早上听到患者陈先生说今天他可以出院了。他很开心,我也替他高兴。上午10点,在主治医生和护士的簇拥下,陈先生从隔离病区走出,他回头向我们挥了挥手,慢慢地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后来他发来微信告诉大家,回到家他又见到了亲人和好友,感觉自己又获得了一次新生命!我们也祝福他,祝福所有的病人都能够健康、平安、幸福!
1月30日 大年初六:“决定再延迟两天出病区”
在隔离区的第10天。下晚班到宿舍就晚上十点半了,洗漱完睡一觉。醒来就听到说我们要出隔离区了,顿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隔离区前期工作刚起步就要离开,有点不舍!
和同事们一起商量,再延迟两天出病区。带着新进来的同事们,再熟悉一下病区工作流程及环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患难见真情!10天里,我们共同战斗,像家人般的工作、生活,让我终身难忘。
1月31日 大年初七:“放心,有我们在!”
白班,在隔离区的第11天。病区病人在增加,治疗也多了起来。
护士长易镁带领我们一起进入病房,为患者送水果牛奶,了解他们在病区的生活及心理状态。14床何姐,广西人,情绪一直很低落,不思饮食,不愿交流。经过护士长的耐心引导,何姐像孩子一样“哇”得一声哭起来了:“我的病很严重,治不好……”,护士长说:“何姐,请你不要有思想包袱,要有信心面对,很多患者都已经治愈出院了,你要放宽心,加强营养,情绪稳定,这样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放心,有我们在!”何姐听完护士长的话,心态上更积极了,也更配合治疗了。
这就是一线护士的日记,没有豪言壮语,但质朴的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爱。正是她们,冒着随时可能染上病毒的危险,义无反顾地践行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她们不愧是最美逆行者!
最美“爱人拍档”
“您好,车内有几人?请配合测下体温……”1月26日清晨,农历大年初二,樟树市刘公庙镇境内的沪昆高速公路临江收费站旁,身穿白色防护服,手持红外测温仪,一夜未眠的90后乡镇干部邓平又冷又累,可当看见有小车驶下高速,立刻抖擞精神上前查询检测。
今年29岁的邓平,是刘公庙镇党委委员。1月22日,他与同单位的镇干部黄姝婧喜结连理。正当小两口憧憬着利用春节假期加婚假,好好出去走一走时,新冠肺炎疫情骤然暴发,且形势日趋严峻。是选择继续休婚假,还是重返工作岗位?
两口子没有犹豫,组织一召唤,24日上午(农历大年三十),两人就双双赶回了单位报到,加入到紧张的防控工作中。邓平带队下到枧桥、横塘等村委,开始挨家挨户摸排返乡人员基本情况。
当天下午4时,根据安排,邓平又带队赶到沪昆高速公路临江收费站,与当地交警、镇卫生院医生和派出所民警一起对下高速车辆设卡查询登记,一直值守到次日凌晨才换班,年夜饭也只能在收费站旁的小餐馆炒几个家常菜对付一下。
虽然辛苦,但邓平总是笑呵呵地说,自己年轻身体好,扛得住。而新娘黄姝婧,被临时抽调到镇办公室,负责接听电话、收文、统计上报疫情数据信息等,两人忙得几天都见不着面。
在疫情面前,广大基层干部、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战斗在最艰辛困苦的第一线。而一对“爱人拍档”“夫妻战友”的倾情付出,尤其让人动容。
“取消婚礼,回岗值班!”这是疫情发生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三对新人不约而同向医院提出的申请。急诊科护士熊华东说:“家人都很支持我们的决定,相信大家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余小艳和舒璐,是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卫生院的90后夫妻党员。从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小两口与同事们一起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除夕夜,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主动请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组成“夫妻拍档”,坚守在南昌火车站东广场发热筛查点,进行疫情防控,用这样的方式度过了他们新婚的第一个春节,他们感到意义非凡。
邓雪峰和李文卿,夫妻俩都是南昌市第十医院职工。在疫情面前,作为医院的中层干部,邓雪峰始终坚守在一线,负责转运病患和留观点的值班。而他的妻子,除了在医院正常上班,还要照料家里2个小孩。邓雪峰担心妻子忙不过来,李文卿对他说:“你千万注意安全,我不仅能上好班,也会照顾好家里,你就放心吧。”
10多天过去了,虽然在一个医院上班,他们两口子却很少能碰面,偶尔远远地看到他的背影,只希望他能平安回来。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这些“爱人拍档”,甘愿把他们的小情小爱暂且放在一边,而无私地奉献着大情大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人间真爱,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千里送“口罩”
1月28号晚上,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新店村党支部书记杨永明,照例出门去村里巡逻、检查,没有戴口罩的杨永明被村民刘汝炎看到了。
杨永明不会不知道口罩的重要性。
“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染,没有口罩心里肯定会担心。但因为我们地处偏僻,仅有的几只口罩用完后,即使跑到城里的大药房,也买不到口罩了。”杨永明一脸的无奈。
刘汝炎从杨永明处得知,不仅村委会很多值守干部没有口罩,很多村民也都没有口罩。
刘汝炎有个堂弟叫刘海根,在浙江义乌从事医疗用品销售工作。接到堂哥电话,得知家乡父老乡亲口罩紧缺的情况后,刘海根十分着急,马上将情况反映给了自己公司的董事长陈威。
陈董事长考虑到员工家乡的实际困难,当即表示愿意免费捐助1万只口罩给新店村的老百姓。就这样,前后不过两个小时,在多位有心人、好心人不断接力,一起努力下,村民缺口罩的燃眉之急问题迎刃而解了。
口罩有了,但义乌离上栗700多公里,走物流,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时间不等人,想来想去,杨永明决定紧急赶往义务,千里取口罩。
1月29号早上6点,天还没亮,杨永明拉着刘汝炎开车出发了。从上栗上高速,一路马不停蹄,赶了700多公里的路程,终于在下午两点半到达义乌。
一阵简单的寒暄后,来不及多说感谢的话,他们接收了捐赠的1万只口罩,又归心似箭地踏上了回去的路。一路上两个人换着开车,饿了就吃随身带的几个面饼。
就这样,1月30号凌晨一点多,风尘仆仆的他们赶回了新店村。
1月30日一大早,杨永明就组织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召开紧急会议,将获赠的口罩做好登记后,联合村级义务巡防队和志愿服务者,开始上门入户给村民分发口罩,大家还细心地向村民讲解了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
村民彭丹拿到口罩后,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心里踏实了,这些口罩来之不易,我们会好好珍惜。”
“千里奔波为口罩”的故事,让杨永明赢得了“口罩支书”称谓。对这个称呼,他说,疫情就是责任,作为村干部辛苦一点无所谓,一定要把疫情防控好。向村民发放部分口罩后,杨永明表示,剩余的口罩将结合工作实际和村民生活实际,合理安排,科学分配给奋战在防控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和临时有需要的村民。
无独有偶,千里送口罩,不仅有村支书的身影,还有在外乡创业的江西老表的身影。
1月29日上午9点多,江西宜丰籍老表、广东喜洋洋品牌创始人、广东省江西商会副会长周正强,带着同事开着货车,从东莞出发,日夜兼程20多个小时,赶到江西省红十字会捐赠了3万只口罩。
周正强说,疫情发生后,当他了解到江西省内口罩等防护物资缺乏,心系家乡的他,充分利用自己开便利店积累的渠道,迅速联系老客户,同儿子一起,一家一家上门收集、购买口罩等物资。
“早一分钟,就能多帮一个人预防疫情”。当周正强了解到走物流要3天才能到达南昌,他坐不住了。
1月28日中午12点,周正强将收集到的150箱共3万只口罩装车,从东莞开货车出发,连夜驰骋,将这批物资送到了南昌。
在江西省红十字会仓库,周正强和同事非常疲惫,简单地喝了口热水,休息了一会儿后,又开始帮忙卸货。
“这么多年,干习惯了。我离家25年了,家乡一直在我心里。能在这个时候给家乡做点贡献,我累点没什么。”周正强说,时间很宝贵,他要搭最近一班飞机回广东,继续为家乡人民收集物资。
疫情面前,赣鄱儿女的情义,其心可鉴。
如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到了攻坚阶段,有那么多无所畏惧的逆行者,有那么多情怀炽烈的奋战者,我们有理由相信,疫霾必将散去,阳光一定会如约而至。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