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芬,此女有才善良,搁在西晋后宫纳凉
曾雅娴
左芬是谁?一代才女,晋武帝司马炎的妃子,她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哥哥叫左思。那轰动一时的“洛阳纸贵”,就是因为人们争相传抄他的作品《三都赋》而引燃,《三都赋》正是左思的成名作。
通常,倘若有才,哪怕长得只有几分姿色,好歹也能弄个美女加才女的头衔。
但左芬即使长得确实一般,所以《晋书》中称左芬“姿陋体羸,常居薄室”。
也就是说左芬长得丑陋且身体病弱。总之凡是跟这两兄妹有关的资料,和外在美基本就没什么瓜葛,照理说这样长相的女子,根本没有进宫的机会。
但凡事不总有个例外吗?
左思声名远扬之后,晋武帝司马炎听说左思的妹妹左芬也很有才气,不仅学富五车,还做得一手好诗文,就想着附庸风雅了,于是迅速降一道圣旨把左芬选入宫中,封为修仪。
一个老酒天天醉,歌舞升平的晋武帝,哪有那个耐心去看什么歌赋文章,无外乎就是出于虚荣心和沽名钓誉,只是为了让世人夸夸他这个皇帝还是很爱惜人才嘛。
司马炎皇帝,史称晋武帝,司马懿的孙子,司马昭的儿子。这家伙主要命好,从小坐拥江山,锦衣玉食,美人送怀,自然是败家公子哥的典型。他的爷爷、父亲身上的雄才大略和伟大抱负在他身上丝毫不见,他只沉溺于收罗古玩珍奇和绝色女子。
据说司马炎后宫的美女多到目不暇接,他自己懒得左看右挑,就坐上个羊拉的小车到处转着看美女,看着哪个合心意,就睡在哪儿。后来宫里的女人们就想出个取巧的法儿,用“竹叶插户,盐汁撒地”来吸引羊过来。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真是一点不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后宫的争宠是多么费脑筋的一件事,也难怪后宫嫔妃的命多不长久,太费脑筋就伤身体,总是要折些寿的。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像左芬这样既不漂亮又没有那么多心机的女子,怎么可能在后宫混得风生水起呢?
一入后宫深似海。司马炎皇帝好美色天下皆知,他显然不会有兴致和耐心每天去与才女下棋谈诗文。寂寂深宫,更漏迟迟,武帝的羊车,大概从不曾在左芬的门前转过。
于是就把左芬这个才女闲置在后宫,独自纳凉。
一个才情女子最大的悲哀大概莫过于自己没有绝世的容颜。后来那个民国的才女张爱玲就直接说了——没有一个女子是因为她的灵魂的美丽而被爱。
左芬在宫中仅有的地位都是靠出卖文字,写那些并非发自胸臆的应景文章换来的。
也就是说,如果今天皇帝高兴了或忧郁了要抒发感情,或者哪个宠妃过生日需要助兴,那么左芬就有用武之地了,所以左芬流于世面的诗文大都为应诏而作,
大好的才华却只能像歌女舞姬一样成为皇帝酒足饭饱之后歌舞升平的点缀,这大约真是左芬作为才女生不逢时的最大的不幸。如果能的自由,或许也可以江湖远走,写更好的文,遇更好的人。
但是一想,这或许是左芬的幸运吧,历朝历代从来不缺乏才子才女,可真正能被世人认知和认可的又有几个?
若是没有皇宫里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若是左芬嫁入普通人家,生上一堆孩子,每日不是油、盐、酱、醋,就是婆婆、孩子、尿布,她难道还有闲情雅致去写东西吗?
毕竟在西晋的皇宫里,她再不济也是个中产接有闲阶级,不用辛苦劳作,还有大把的时间读书作文,雕琢词句呀。
平凡的样貌和疏离的姿态,反而使左芬避开了成为宫廷斗争和女人妒火双重牺牲品的命运。要知道司马炎去世后,晋惠帝司马衷更是一个傻子皇帝,有一个人品败坏长得也丑的皇后贾南风,饿死漂亮嫔妃打死宫女的事情没少做。
幸而左芬相貌平平生性淡泊,才得以一生都可以这样删繁就简地过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如果美貌求不得,良缘不可求,是梨花似雨无人惜,万种深情都惘然。
那么退而求其次的幸福,就只能是和现实的一种妥协。做一个奉旨填词的才女,有一份无惧外面世界风吹雨打的带薪工作,如果嫔妃对她而言是一份工作的话,比起白头宫女那还是强上多倍的。好看的人机会毕竟机会太多的时候,可能一个都抓不住。
而她因为自知样貌平凡,知幸好还是抓住了让自己安稳生活的机会,也写下了不少宫怨词,诸如《离诗赋》《感离诗》等,在浩瀚的诗词的历史里留了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已经是那个年代一名女子莫大的幸运吧?
郭圣通,东方版戴安娜
先来把这位郭圣通介绍一下:郭圣通,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一任皇后,西汉皇族后裔,她的外公是汉景帝七世孙、真定恭王刘普。
公元24年,刘秀为平定河北的需要,与河北真定府联姻,就迎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这就是一场明显的政治联姻。婚后的生活郭圣通就注定被动了。
苏若兰 回文诗成就她的名气与底气
苏若兰,是她的姓和小字,她原名单字蕙,陕西人。与蔡文姬、谢道韫并称魏晋三才女。
苏小姐所处的世道非常混乱。东晋时代,北方被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占据,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共建立过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据说苏小姐有幸生在当地的一个富足人家,长得明眸皓齿,仪态万方,实属佳人也。苏小姐也因为良好的家世所以不用管屋外纷飞的战火,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沉醉于诗词歌赋之中,她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表达在诗词歌赋里。
从来才女最大的悲哀要么是不够漂亮,要么是没人能够读懂。所以苏小姐前半生并没有在诗坛混出名堂,因为苏小姐的诗文辞句喜欢创新,文字排列的是星罗棋布变幻多端,显然她的悲哀属于第二种。她有一帘幽梦,可惜无人能懂,谁能解她情衷?谁将柔情深种?
《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婉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意思就是苏若兰为挽救和丈夫窦滔的婚姻,她在织锦上作诗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也让璇玑图成为诗歌史上一首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回文诗佳作。可以说苏小姐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仅勇气可嘉才气更是让人佩服到流瀑布汗。
窦滔是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是苏若兰小姐的相公,但并不一定是苏小姐心里爱慕和喜欢的人。我常说那个年代里和女人谈爱情是奢侈的,可这并不意味着那个年代的女人对爱情没有向往和陶醉。尤其像苏小姐这种人,饱受《诗经》和各种诗词的熏陶,见世面多了,知识丰富了,人的心思就多了。无论什么朝代每个女人心里都有她对王子的标准,苏小姐的心如蕙兰清高自赏,一般的武夫俗子自然入不了她的法眼。窦先生虽然家境和她家足够匹配,却没有什么八斗高才,终究只是一介武夫,舞刀弄枪倒是好手。对苏蕙,除了喜欢她的美貌外,想破脑袋也欣赏不来那些千奇百怪的文字,也自然不会明白风雅诗词歌赋里的浪漫。苏蕙的失望是必然的,两人因话不投机终于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家庭冷暴力。苏惠变得沉默寡语,而窦先生更是觉得吃喝不缺的苏小姐完全是没事找事自寻别扭。渐渐地开始冷落苏小姐,在外面另结了一个新欢。
那是一名叫赵阳台的漂亮歌姬,虽然没有苏小姐的才华却有苏小姐所没有的务实和好声音。她能歌善舞,更善解人意,显然更能抓住一个男人的心。
而对于一个普通的男人而言,和一个乖巧听话的女人在一起,显然比和一个有才骄傲的女人在一起轻松许多。
不久,窦先生就把赵阳台娶回家做了妾。武则天写的《织锦回文记》中记载说:“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苦加捶辱。”
也就是说窦滔有个小妾叫赵阳台,唱歌跳舞很是不错。苏若兰心高气傲啊,当时自然是受不了在气头上就动手狠狠扇了赵阳台一耳光,并和窦滔吵了起来。
于是窦先生就觉得苏若兰简直不可理喻,我堂堂一个少爷有个小妾还不正常吗?从此基本就和赵歌姬过二人世界而彻底冷落了苏若兰。
几天后窦滔奉命去襄阳,苏若兰还在为窦滔纳妾的事情生气,自然是不会去了。窦滔正和赵歌姬你侬我侬自然你不去更好,此后苏若兰一直独守空房过着守活寡的日子,而那厢窦滔和他的新宠则过着卿卿我我的甜蜜生活,连个音信都懒得给苏若兰回。
一个人独守空房的滋味显然是不好受的,闲来无事的苏若兰开始反省和检讨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些任性,没有做到为人妻子的责任。
虽然老公另结新欢不假,可这样的结果分明是自己当初的骄傲和任性加的一把火。遥想初嫁窦滔的日子,那个男人虽然读不懂自己的诗歌,但对自己何尝不是百依百顺宠爱有加呢?
想来不由有些悔从中来,毕竟那年代的女人很少有离婚和休夫的想法,苏若兰虽然任性但还是懂得好女不侍二夫的道理。于是沉下心来将光阴赋予潜心研究诗词的忙碌里。后来她忽然灵机一动,又经过反复推敲构思,将所写诗词都巧妙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然后怀着满腔幽思,废寝忘食地把诗词精美绝伦的织在八寸的锦缎上。
苏若兰把这幅锦缎命名为《璇玑图》。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幅图上的文字,排列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
这幅《璇玑图》用五彩丝线织成,除了绚丽多彩外,共841字。顺读、回读、横读、斜读、交互读、蛇行读、退一字读、重一字读、间一句读、左右旋读,方阵纵、正、反读都能成诗,诗歌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目前统计约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
《璇玑图》费时数月终于织好后,苏若兰叫人送到了襄阳的窦滔手中。窦滔旁边的人见了这图,惊叹织锦的精美却并没有谁能看懂诗歌里的玄机奥秘。
窦滔本来就不懂诗歌,按道理也不会明白这些字的排列有什么意义。但奇就奇在窦滔捧着《璇玑图》,在彩色丝线的指引提示下,竟明白了其中的玄妙和妻子的一片苦心。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夫妻之间的心有灵犀,也可以怀疑窦滔可能拿到妻子的《璇玑图》后曾让高人指点,至少我对窦滔能完全读懂《璇玑图》保持怀疑。
历史的真相常常伴随猜想和联想。
总之窦滔在领会《璇玑图》的意义后,觉得妻子好像由小女孩长成了懂事的妇人了,对他的思念和愧疚让他感动,很快就亲自接苏若兰到自己身边来,自此大团圆结局般喜庆,夫妻两人大别胜新婚,看上去也就花好月圆了。
当然苏若兰编织《璇玑图》的初衷不过是为了挽救一段婚姻,最后却无心插柳柳成阴,成就了自己回文诗女神的地位。
后来包括女王武则天及无数文人诗人如南朝齐的王融,唐代的藩孟阳、张荐,宋代的王安石、苏轼,明代汤显祖、等都尝试回文诗。但能像苏若兰的《璇玑图》一般能读出几千首来的却一个都没有。
苏若兰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第一,才女的感情生活为什么多不如意,多半还是要找找自身的原因。过日子才气有时还真不重要,你看是才情可以让人温饱还是女人的一道好菜能让男人叫好?所谓才气永远是作为妻子的附加值而不是必需品。
第二,为什么寂寞的尽是女人,因为女人的想法太多了。而男人根本懒得寂寞,有寂寞的时间他们不如打把麻将,和狐朋狗友聚一聚谈女人,或者直接找一个新的女人。
第三,好的婚姻一定要有妥协和沟通,你也可以理解为好的夫妻感情是需要来精心培养的。这个理搁如今也一样,除非你不想过了,不然没有哪一种幸福,不必修炼。
刘秀在打天下时,郭圣通和刘秀的最爱阴丽华都被册封为贵人。郭圣通根本就是输在起点,一场显而易见的政治联姻,刘秀娶她给她地位不过是为了安邦定国之需要,这时的郭圣通简直就是中国古代的戴安娜,明明自己什么条件都不差,却因为没有比阴丽华先一步认识刘秀,怎么都不能让刘秀多爱她一点。
郭圣通出生在一个极为显赫的家族自不用多说,她在各种历史记载里都被形容为气质高贵、容貌端庄,也就是很有大家闺秀风范的女子,如果刘秀没有先遇见阴丽华,爱上郭圣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郭圣通大概是爱刘秀的,古代女人嫁鸡随鸡,嫁王八蛋随王八蛋,她嫁了刘秀这个皇帝肯定也就死心塌地啦。
建武二年刘秀本想册封阴丽华为皇后,但据《东观汉记》卷6《光烈阴皇后传》里记载,阴丽华知道刘秀的左右为难,自称自己“不足以担大位”,再加上刘秀的绝大部分文臣武将都是由在河北征战时的追随之人组成,他们只看到郭圣通在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只看到郭圣通在河北征战之时在皇上的身旁,于是郭氏圣通被册立为皇后,郭圣通的儿子刘疆被册立为太子。郭圣通,这位同汉光武一样出身于西汉景帝一脉的前朝皇室后裔,虽然没有得到皇帝多一些宠爱,但拥有了一个女人所希望拥有的崇高地位,或许她的心头也有些安慰吧。 至于刘秀有没有爱过她,我只能说:对一个人好,和对一个人有爱是两码事。举个例子:刘玄与刘秀有杀兄之仇,可刘秀照样能够善待刘玄的儿子们,甚至在其政权灭亡,刘玄被四处追杀的时候,他还能发出赦令,放出要给刘玄封爵的口风。刘秀对刘玄难道会有所谓的爱吗?
对于郭圣通来说,刘秀不是个好老公,可对于阴丽华来说,刘秀却是个念旧情的好男人,所以刘秀之于郭圣通的感情至多是一份怜悯和愧疚吧!
也许郭圣通最大的不幸就是和刘秀的政治联姻。我相信郭圣通并没有什么快乐时光,在需要郭家势力的时候刘秀对郭圣通表面上肯定是宠幸有加的,但后来政权逐渐稳定,刘秀对很多事情都不再像开国之初那样小心顾虑了。郭皇后也开始从最初的“有宠”,逐渐发展到“宠衰”,也就是被皇帝冷落了。这必然使出身高贵的郭皇后不甘心,于是忘掉高贵和矜持和后宫里的嫔妃们开始了肆无忌惮的争宠以发泄心中的不满,也就是《后汉书》卷10《皇后纪上》所记载的“数怀怨怼”。郭圣通被废皇后时,先被贬为中山王太后,其次子刘辅被封为中山王,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因为中山王刘辅改封为沛王,所以郭圣通也随之改为沛太后,在冷宫中抑郁而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第一,人一定要能够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如果让郭圣通重新选择,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月里,以她的出身就是不嫁帝王,最差也得嫁个将相侯门,一辈子相夫教子的平凡与幸福想必是不难寻的。
卓文君 史上最盛名的私奔
她叫卓文君,那年不过十七岁的样子,正是少女初长成的青春韶华。出落的是眉目如画还才情斐然。她的父亲卓王孙是西汉颇有来头的大富豪,这样的家庭身世,这样的美丽与才情,原本她该是配与同样门当户对的王孙贵族的。
但如果凡事都能那么顺理成章的话,就没有那个穷小子司马相如什么事了。
事实上是司马相如在还是一文不名时,偶然有机会到成都富豪卓王孙家作客。他听说卓家有女才色双绝,不免蠢蠢欲动了春心,便乘着人家大人离开的机会,在厅堂里弹弄了一曲《凤求凰》以表示对文君的爱慕之情。;不过是个情窦初开的女孩怎经得住那样浪漫的情挑,卓家厅门帘子后露终于出一张娇艳欲滴的容颜,司马相如满心欢喜,当天半夜里就偷偷入卓家携卓家之女――大名鼎鼎的卓文君私奔去也。后来人都对这段被夸大的浪漫爱情故事津津乐道,这便成就了史上最盛名的私奔“文君夜奔”。
只是史上最盛名的私奔末了也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并没有从此相亲相爱一辈子。
所有的浪漫在生活里都会褪尽了美丽的颜色,不过是装模做样与文君在坊间卖酒度了一段极短的辛苦日子,卓家怎么会真忍心让自己的千金宝贝女儿温饱无度呢?
司马相如终凭自己的手段与玲珑挤进了上流社会,在得志的日子里他风流放浪,与不同的女子夜夜笙歌,而文君是那样好强与坚韧,段不会承认自己年轻时是有眼无珠看错了人,也惟有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自己寂寞的生活了。
“曾经凤凰何处?凤求凰,已是回忆。”在那些个浓烟暗雨的急夜里也许她是后悔过的啊,后悔自己年少时的幼稚和冲动,所有的爱情故事在红尘的颠簸里都会露出它的弱不禁风来,不然一个心高气傲的妇人哪来这样悲从中来的愁苦叹息……
林语堂的幸福生活,最懂人最好的伴
找个能把你感动的非他不嫁的男人私奔去,没门第与金钱什么事,不顾前因后果,不顾头破血流,谁有这样的勇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通常是,你期待玫瑰,结果长出的却是扎你一手伤的仙人掌。什么一见钟情,头晕颠倒,山盟海誓,听过就好,全盘当真,那你就等着掉眼泪吧。林语堂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民国作家,198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个开明的教会牧师,他传授林语堂一切新的及近代的东西。所以林语堂和他的兄弟不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梳辫子,而是留一种西式的小短发,大约类似现在时髦的平头。
多年后林语堂对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曾有过回忆,他的童年最早的记忆之一是从教会的屋顶滑下来。而教会只有一间房子,房子紧挨着一座两层楼的牧师住宅。因此站在牧师住宅的阳台上,可以透过教堂后面的一个小窗望下去,看见教堂内部。在教堂的屋顶与牧师住宅的桁桷之间,有一个很窄的空间,小孩可以从这面的屋顶爬上去,挤过那个狭窄的空间,而从另一面滑下来,乐趣无穷。
约摸10岁的时候,林语堂离家去厦门上学,后从厦门的学校毕业,离开福建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圣约翰大学在那个时候已在国际上享有相当的名声。
在这里,林语堂认识了一个让自己刻骨铭心的女孩,她叫陈锦端。很多年后林语堂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她学的是美术专业,身上涌动的灵性和美丽令他一见倾心,青春可人的形象永远地烙印在他的心里:长长的头发,用一个宽长的夹子夹在背后。后来林语堂一直爱画的女人的模样都是她的样子。
你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恶人最初仰慕的人,万千青丝在指尖滑过的温柔,是终生不可磨灭的感觉,这是一种梦里水乡般的温柔牵绊,是走过千山万水仍然不肯舍弃的决绝。
那年林语堂和锦端都是不过十八九岁的光景,他们在最美的时光遇见了彼此。第一眼,就好像有了非你不可的味道。灿烂的季节,他们恣意绽放着青春年华里最热烈的情感。可是似乎早已注定,那只是现实生活中一段惊鸿一瞥的掠影,却终没有投影在林语堂长久的生活里。
大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锦衣玉食的一生。陈锦端家境富裕,生的也美,她的父亲虽然也欣赏林语堂的才华,却不足以让他信任到可以把自己的掌上明珠许配给林语堂过清苦的日子。
于是,他强加阻拦了林语堂和自己掌上明珠的恋爱。没有人知道陈锦端的父亲和林语堂有过怎样的交谈和对话。总之,林语堂黯然地收回了自己对陈锦端雀跃的追求。陈锦端怕是也受到了父亲的阻止,而林语堂又不够主动,这让陈锦端也悄然地沉默了。只知道后来她拒绝了父亲安排的“金龟婿”,独自远赴异国求学。
有人说林语堂对待爱情的方法是他不和人生较劲,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他安于急流勇退,不把自己的人生过得“血光四溅”。这话很有道理。失恋的日子林语堂虽然难过但并没有强求。或者男人的世界里儿女情长总归只是他的几分之几。
有意思的是,陈锦端的父亲或是缘于内疚,或是出于对林语堂才华的爱惜,却将自己的邻居的女儿廖翠凤介绍给了他。
廖家虽说家业不如陈家庞大,但在厦门也是书香门第。廖翠凤的二哥也在圣约翰大学读书,与林语堂也玩得不错。经过陈父的搭桥后,林语堂应廖翠凤二哥的邀请到廖家做客。这时的廖翠凤,早就听过哥哥赞美林语堂不同凡响,又眼见林语堂风趣才华也就心生好感愿意和他交往了。
林语堂是个活得清醒现实的人,他不会去悲秋伤月一份没有希望的爱情,而是想到给自己一个机会,接触一下其她女孩也许能重新找回一份惊喜。所以他没有拒绝陈父的媒妁之言。或者兴许他看到廖翠凤的时候,感觉也是不错的,觉得这个女孩知书达理温柔婉约可以交往……
对于两人的恋爱,廖翠凤的母亲心里并不认同,她也觉得林家穷了点自己的女儿应该过更好的生活。没有料到廖翠凤却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这样一锤定音了。林语堂觉得廖翠凤是可以走一辈子的人,于是,他们很快订婚。不久,两人一起出国留学。后话是,廖翠凤虽然出身不错,却没有小姐架子,人 很朴实也很会过日子。从此,廖翠凤和林语堂果真走了一辈子。并且恩恩爱爱相敬如宾。
我觉得林语堂才是个对生活有大智慧的人。才子佳人的爱情固然是美好的,但是林语堂更知道有一个懂得柴米油盐、爱自己的女人相伴,才是自己此生的幸运!人的一生总会遭遇无数次聚散,有些人,注定是你中途路过的风景。有些人,注定会和你一辈子则朝夕相对。那些无法诠释的感觉,都是没来由的缘分,缘深缘浅,都是生命的礼物,他欣然接受。
至于陈小姐,她可以是林语堂心底最美好的回忆。这世上谁还没有过失恋和“小过去”?看到有文章总说林语堂不和最爱的女人过日子,我就为林语堂的妻子打抱不平。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和廖翠凤固若金汤了一世的爱恋和婚姻。
林语堂也许还该庆幸自己找了一个一个务实的夫人。因为林语堂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理想、喜欢做梦的人,如果没有一个谈现实的人时时提醒,其后果肯定是灾难性的。你能想象两口子过日子只谈理想和风花,却不知米如何成炊、衣服如何清洗的日子有多可怕吗?
比如,林语堂夫妇曾去游览雅典山上的卫城,林语堂被那些古建筑感动得兴奋不已,而廖翠凤却说:“啊唷!我才不要住在这种地方!买一块肥皂都要下山,多不方便!”林语堂喜欢这样的现实态度。因为它真实不虚伪,实际上,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林语堂都是很欣赏的。他最受不了的就是做作。
林语堂对身边的人宽容且信任。他的家里曾经雇了一个小瘪三当差。他几乎不会提防任何人。他判断一个的标准,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正如他的女儿所说:“父亲心目中无恶人,信赖任何人。”他雇佣那个小瘪三的理由是:那家伙聪明。
后来,林语堂家里又雇了一个20多岁的女佣。这小瘪三偷偷和这个女佣好上了,两个人里应外合串通好偷林家的银器到外面去卖。林语堂却从没有怀疑过他们,只是等到这两个家伙在外面因偷东西被捕入狱,自己招供之后,林语堂才明白过来但也没有追究。
林语堂的这种放肆的性格,自然喜欢无拘无束地生活,也许只有廖翠凤这样好性格并宠爱他的女人才能容忍和体谅,要不是有了这样懂他的妻子,林语堂至少生活不会像这般舒适安逸……
林语堂曾说:“我像个轻气球,要不是凤拉住,我不知道要飘到哪里去!”不知道是因为林语堂自己的个性中,就存在着那么一种现实精神,还是由于有了廖翠凤的熏陶、影响,使林语堂在成为一名斗士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之道。家庭生活的乐趣,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
廖翠凤很会做饭,她的手艺使得林语堂大饱口福,以至于林语堂对于“吃”也有了不寻常的喜好和研究。据说,林语堂在吃的时候是花样迭出的,吃猪脚的时候,他会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利用猪脚的粘性把嘴唇粘住,而且怂恿孩子们跟他一起玩。厦门人吃什么都喜欢加醋、撒胡椒。林语堂又吃出新花样,把胡椒撒进鼻孔中,让自己打喷嚏,简直是狼狈至极,惟有廖翠凤把他宠得像个孩子他才能有那样的想象和调皮吧?
廖翠凤到底有多宠爱林语堂,那句如今被很多男人视为真理的“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名言就是林语堂脱口而出的名言,因为在林语堂的家里,他竟然可以坐在被窝里吸烟。看林语堂的的家庭生活是多么地惬意,不仅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廖翠凤照顾,还这么纵容他的不羁,这大约让如今的很多男同胞也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啦!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