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烈士的光辉重见天日
——评王英长篇报告文学《英魂光照日月》
傅玉丽
有一位烈士,牺牲时年仅25岁,而且牺牲时,正是他的家乡解放的那一天。
他没有看到胜利的烟火,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可是,在他的心里,胜利一定会到来,光明一定在前面。因为他心里有这个信念,为了这个信念,他甘愿在黎明时分慷慨赴死,此等壮举,在他看来,非常平常,是革命的需要,是他应该做的。所以,这位年轻人与其他烈士一起消失在黎明之时,也消失在历史之中,消失在岁月的风里。
以至于,他的家人,后代都不了解他的情况,妻子含泪寻夫,认夫;孩子太小,根本不清楚爸爸的事儿。后来的漫长日子里,他们只知道自己的爸爸是为革命献身的,具体的细节,爸爸的作为、爸爸的工作、爸爸的一切都是那么遥远,那么模糊,想起来伤痛而难受,念起来遗憾而惆怅。
所以 ,当一位女作家走近他们之时,他们都不敢想像,自己的亲人,能够在她笔下复活吗?这可能吗?要知道,连他们自己都没有什么资料和记忆啊,况且年代已经这么久远了。
可这位女作家却坚定地走向这位烈士。
因为,这位作家知道,作为同一个故乡的人,在自己的家乡嘉兴海盐,怎么能让烈士就此埋没呢?自己也是海盐人,对出生于沈荡镇的这位烈士,她本能地体会到一种同乡的亲切和情谊,自从得知他故事的只言片语开始,她就在心中生出无限地想象,这想象让她一天又一天地坐不住,她以一位同乡的热忱、一位作家的责任,一次次、一年年,开始了追逐烈士足迹,还原烈士生平、进行烈士故事的种种难而又难、细而又细地采访、查资料、实地调察……
因为,这位作家知道,上世纪60、70以至于80年代,全国人民几乎都知道《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中的革命者李白,对于李白为革命作出的贡献,看过的人都深有印象。作家深深为李白感动。可更让她激动难平的是,家乡的这位烈士竟然是与李白同时牺牲的12人之一。或者说,李白只是他们这些牺牲的烈士中的一员。沈荡镇的这位烈士牺牲时孩子仅1岁,而他本身出自商贾之家,家底殷实、富足,无忧无虑;自己又是读书之人,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他本可以远离革命、远离现实,渡过丰衣足食的一生。可他却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平庸的、只图衣食之人。而是关注国家命运、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百姓疾苦,面对外强侵略,他以一介书生的意气,办报创刊,介绍抗日前线战况、揭露时政、呼吁抗日;以一支笔参与抗日斗争之中,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而当他办学校、当校长时,在一无校舍、二无教室的办学窘境中,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家中的资金、财产捐赠而出;至于他当镇长时,更是不畏艰险,利用自己的这一身份帮助掩护中共地下党……
最后,这位富家子弟、文人书生,在与中共地下党工作者杨竹泉相识后,对中国命运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共产党有了直接的了解,对中国未来和前途有了自己的判断,他毅然决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于1949年2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的同乡,女作家王英,一点点,一步步,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慢慢梳理、还原了烈士的壮烈的一生。也慢慢地,在自己的思考与写作中,融入了无尽的情感和叹息。她为同乡之才华惊叹,为同乡之义兴惊叹,更为同乡之选择惊叹——因为,这个选择,是关系到生命的。是生命选择。
历史上,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同年,这位名叫朱聚生的年轻人,即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逮捕。此后,在监狱中受尽折磨和痛苦。可他,对于自己的选择没有返悔,没有改变,更没有在精神和肉体上屈服。他年轻而璀璨的生命定格在那年5月 日,在他的家乡——浙江海盐解放的那一天。
他可能不知道,在被秘密枪杀于上海之后,他的肉体被大地融化,他的精神却在四处传扬。几十年后,不仅他的家人没有忘记他,海盐百姓也没有忘记他,中国革命也没有忘记他。
他家乡的作家王英站了出来,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以及作家的责任和良知,一点点融情于书,真实地还原了他的一生,揭开了历史真相,让烈士的故事得以完整而细致、饱满而立体。让今天的人们得以重温那个时代,与烈士一起同歌同泣。
随着小说情节的逐渐展开,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年轻的烈士当年在家乡工作、生活、写作、秘密入党,从事地下工作,以及和家乡海盐拥有的紧密联系随之如画卷一一呈现。对一个从富家子弟、一介文弱书生,到英勇献身的烈士之间,所有发生的过往、产生的年代细节,有了最真实可信的认知。由于作家王英对烈士生命和生活的起承转合进行地全面书写,这本书条理清晰、年代明确、事件确凿。比如,这位叫朱聚生的烈士,当年写了很多文章,作家一一引来,有诗有政论,笔墨中饱蘸感情,让我们看到的故事,感受的人物性格以及内心的追求、探寻和渴求、秘密,有了活生生的真实的印象,以及直接而贴近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与无数牺牲在黎明之时的烈士一样,许多革命者没有看到光明和胜利,可是,他们心中早就拥有了光明和胜利,他们为此自豪而骄傲。尤其是这位烈士,他是中共地下党,为党做着秘密工作,并不为人所知。可他心中一片明亮,所以才以牺牲生命确保信仰,做到了无愧于天地。作家正是深深感觉到了这一点,把握住了烈士内心精神的核心,所以写起来文笔流畅、清新、如溪流淙淙,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而真实,可亲可感,引人入胜。而作家又尽最大力量,找到了一些当年珍贵的照片,更为自己的书写增添了真实、动人的因素。由于写作此书之时,作家正经历着自己母亲重病直至离去的过程,这背后的付出和毅力真是让人难以想象。
《英魂光照日月》一书,不仅为一本普通的传记,更是一份沉重的敬意和悠久的真挚。这是这位家乡女作家无私的担当和认真执著的情怀。全书因史料真实细致,加之抒写情感浓烈,阅读时有强烈地吸引力,让读者不觉中沉入历史的思索和感叹之中,对这位年轻的烈士不由得充满了敬重与景仰。
对于家乡浙江海盐来说,《英魂光照日月》无疑是一份日久弥新的珍藏。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在建党100年之际,这更成为一份特殊的珍贵礼物。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