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一种传统的诗歌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应当创造一个空灵超脱、不落形迹的艺术境界”,但是面对新时代的呼唤,许多江西诗人一方面坚持“王士祯认为‘神韵’这种诗歌境界的核心是不落痕迹,给人以超脱空灵之感,使读者能默会其神韵”,另一方面又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江西故事中国梦”等重大题材的创作中,为新时代讴歌。如汪吉萍的《星光引路》把笔指向新时代的前沿,以“一段历史系住两头/中间全是闪光的面孔/春天一直在荡漾”直入灵魂深处,在“小桥、流水、人家”中,书写当下真实的中国“有星光引路/我们就不再是迷途的孩子”。她的另一首《春风可渡》则跳出创作中固有的思维,将视角拉开到广阔的时空跨越中,虽然这是一首只有21行的短诗,但对重大题材的拿捏处理却显得比较到位。同类题材处理得比较好的还有范剑鸣的《水调歌头:井冈山》,这首作品既是诗人对井冈山三十八年成长的深沉思索,又是诗人对“内心的沧海桑田,终于被一阕词唤醒”的心灵律动。陈修平的《世界聚焦中国梦》,则从宏观的角度抒发了诗人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心怀希望不断前行地拥抱未来的满腔激情。
对此类题材的诗歌创作,江西省文联近年来也加大了扶持的力度。其中受到“‘江西故事中国梦’江西文学重点扶持工程”扶持的诗集有王彦山的《大河书》、陈离的《世界上的人》和赖咸院的《一个人的安源》等。比如《一个人的安源》力求以诗人的视角为新时代的安源留下新的现实写照,以贴近现实的思想脉动,浓郁丰赡的乡土气息,挖掘属于安源的“中国梦”,以及诗人内心的乌托邦和一片独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这部诗集是一种对于生活在安源的诗人对讲述新时代故事的召唤,以新诗的形式讲述新时代安源的故事,不以某个时间某个事件为限制对象,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海绵城市、秀美乡村”进行诗意的挖掘。
同时,中国作协每年组织实施的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以及江西各地方文联、作协、诗歌学会组织的各类采风活动,让诗人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到很多新的诗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成效如何,应该说近年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比如《星火》杂志组织的“香樟笔会”以及南昌市的“诗歌下基层”等活动已经诗歌创作品牌。这些诗歌作品,都是以现实为描写对象,在作品中体现当地的文化与生活的审美观照,这些创作所呈现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新时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主要特色。这些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成功,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内部因素,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诗人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积累及其审美观照。因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会在诗人的灵魂高处产生一个巨大的地域文化和现实主义精神气场以及想象的空间,进而会融入诗人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心感受。而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可以对当地那些存在自己独特的根性文化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挖掘,并以此为诗歌创作的基础,在吸收和借鉴新时代先进文化的辅助上,从单维度向多维度展开一种汉语表达。这样的诗歌创作所呈现的是语言深处浓密的当地文化和生活气息,这些诗作就是现实主义诗歌。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许多诗人均围绕此题材创作出了不少优秀诗作。其中彭正毅的《新时代的杜鹃花》,饱含激情地抒写了四十年井冈山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正是为了提供一个辉煌的新时代背景,由此突出改革开放后“在春风中/用中国力量,特色社会主义写下:旧貌换新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江凡的《小道与大道: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这是一首叙事与抒情结合得比较好的小长诗,诗人在这首作品中并不是简单而平淡地叙述小平同志在南昌市新建区工作和生活的那段岁月,而是在叙事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倾注了对小平同志的崇敬与爱戴,诗行中透溢出的感情色彩浓厚且热烈。朝颜的《大地上的梦想》,不仅把真实地反映“从春天出发,手握谷种”充满期待的生活与新时代精神统一起来,而且通过“我们看见一天天青枝绿叶/我们看见音符在谷尖上跳荡/我们看见人们把果实运往粮仓”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艺术形象强烈地表现了新时代的精神。
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大解放给江西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诗人们认真反思了过往的创作道路和思维方式,逐步从陈旧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是,在诗歌创作中逐渐确立起了个性化的思维态度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思潮中,诗人们重新努力学习,使得自己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作品,探索出许多过去所忽略的诗歌艺术内涵,努力在思想大解放中追求诗歌创作的新知识。比如赵军主编的《南昌改革开放40年新诗选》,不是单纯地讴歌了改革开放辉煌的发展业绩,展示了改革开放巨大的发展成就,而是全面梳理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诗歌创作队伍、创作状况和创作水平。它的意义在于,这是一次诗歌发展的全面总结,也是一次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而且这部诗选不仅是对新时代主潮的呼应,更是对新时代生活认识和表现的深化。
在新时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重要或重大的题材如何处理以及如何表现新时代的精神等,必须有一个思想导向问题,因为它不仅决定着诗人的创作方向是否对路,而且也决定着诗人的创作实践是否正确。谢帆云的《纸片山》,以世界最大的脐橙产地赣南为背景,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前种植脐橙的农民生活,并以“绕着纸片山一圈一圈/种脐橙,一直种上了山顶”的壮观场景表现了新时代的精神。这首诗作也从一个侧面给我们提出了如何从反映新时代生活和表现新时代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正如他的另一首《致敬》所写:“它们将放弃安居,重新投入大自然/未知的循环与征途/就是向红土中的水和汗致敬/向祖先的血致敬/向红致敬/向红叶和映山红致敬/向燃烧的火焰致敬/就是向挖穴的人致敬/他在晨光里渐渐矮下去”。同样,池沫树的《在工业区里走过一段田园》,则从新时代生活现象和本质等方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在风中,我能闻到草叶的清新和/一个打工妹擦肩而过的淡淡的花香”的当前园区生活以及“一处低矮民房里轰鸣的机器声”的现实问题等。
当然,对于表现新时代生活的诗歌作品,有讴歌,必须也要有批评。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地进步。因为生活中有真善美,就会有假恶丑。而通过诗歌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其创作的途径也是非常宽广的,无论是着眼于平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某些矛盾,还是处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诸多细节问题,归根结底都必须真实反映这个时代的生活并深刻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如月之月的组诗《玉蝴蝶》,在创作上主要从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中提取需要的素材,并针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或含蓄、或直接、或正面、或反面地表现在诗歌作品中。比如《鸡公山》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这座山盛产赣南最好的木头/樟木椴木,马尾松红皮云杉/砍倒截成段。成吨地运出山外”尖锐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另外,反映生活现象本质的诗作,还有诸如布衣的组诗《大雪之上,是白色的荒凉》,这组诗有15首,其中《早晨,清理荷塘的工人:有所寄》这首作品通过对清理荷塘的工人“他皱着眉头,因为荷梗里的刺不时地扎到他/但他不出声”“不要和他说荷花有多高洁,多美丽/不要和他说‘出淤泥而不染’的句子/他在劳动,在尽量把腐烂的荷叶踩到脚下”的一些细节描写来表现生活的本质,也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如何正确处理真实反映时代生活的所具备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分析的文学素养。但是,对诗歌创作上要求真实,正如贺敬之所说:“不是表面的真实,而是本质上的真实。”
总之,新时代的江西诗人在深入生活过程中,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创作感受,把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诗意美进行了提取,借助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反映新时代生活和表现新时代精神。这些诗作,不仅拓展了当下诗歌创作的题材领域,而且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出现了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
(原载《江西日报》2019年12月24日第8版“文艺评论”)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