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期的繁荣步入新世纪的成熟
——江西散文诗四十年综述
建国70年来,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也昭示蕴涵着无限生机的文学春天的到来,散文诗在此期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从 80年代开始,中国散文诗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老一代散文诗作家们又激发了创作热情,而且一批又一批新人脱颖而出;加之还有一大批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向散文诗,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庞大的散文诗作家群”(田景丰)。
随着中国散文诗的发展与繁荣,江西的散文诗群体也不容小觑,先后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散文诗作者。他们在《散文诗》《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诗刊》《绿风》《诗潮》等报刊发表散文诗作品,推动了江西散文诗更快地走向成熟。
进入新世纪以后,江西散文诗创作者陆续开辟新的战场,不断占领发表阵地。同时,江西民间刊物逐步兴起以及新的民刊不断创办,加上大量微信公众号的开通,对江西散文诗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民刊和微刊已逐步构成了江西散文诗基本的生存和传播方式,成为新时期江西文学中的一道景观。
上篇:新时期二十年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报刊,包括《人民文学》和《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等,都曾开辟了散文诗专栏或专页,成为广大散文诗写作爱好者的发表平台。
江西散文诗创作也较为活跃,从 1983年开始,《星火》杂志增辟了《散文诗页》专栏,基本隔期出版一辑。自 1984年起,该刊每期都开辟此专栏。另外,江西省文联新创刊的《创作评谭》以及其他报刊也相继开辟《散文诗页》栏目。可以说,这些刊物为江西散文诗的发展以及培养新人方面给予了重要支持。
同时,各级文联、作协召开散文诗创作座谈会或研讨会、加强散文诗创作的领导以及举办全国性的散文诗征文大奖赛等,同样对江西散文诗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4年2月,《星火》编辑部在北京邀请了柯蓝、刘再复、王中才、那家伦、刘湛秋等5位散文诗名家、诗评家举行有关散文诗发展的座谈会,就当时散文诗创作的态势、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座谈会后,集中发表了他们的笔谈文章;1986年11月,中国作协江西分会诗歌创作委员会设立三个工作组,其中设立了散文诗组,由秦梦莺任组长,杨学贵、李耕任组员;1988年4月至9月,《星火》文学月刊社、中国作协江西分会诗歌创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了“牡丹亭”杯全国新诗·散文诗大奖赛等。
在散文诗选本的出版方面,则为梳理和推广江西散文诗创作群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1985年2月,孙玉石、王光明编选的《六十年代散文诗选》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反响热烈。该书精选了从“五四”到当前六十余年间的散文诗佳作,年代跨度颇大。入选作品丰富,为我国当时最为完备的散文诗选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选1918至1949年的作品,下编选1949至1983年的作品。共100家,380余篇;1987年12月,李耕、秦梦莺编选的《十年散文诗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选入143人的413章作品。编选者旨在“为今后回视这一时期散文诗创作的得与失提供一点参照,并为散文诗创作的继续开拓拉起一条起跑线”(《后记》)[13];又诸如1990年1月,中国作协江西分会主编的《江西新时期十年文学作品选》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新诗·散文诗卷》“散文诗辑”选入廖石方、黄瑛、吴志昆、罗丁、桂向明、李耕、李卉、陈珑、忆敏、周志高、田波、朱光甫、张自旗、冷克明、秦华、张厚德、蹉跎、姚辉云、晨静、程关森等20位散文诗创作者作品;1999年6月,省文联、省作协、滕王阁文学院联合主编的《九十年代江西文学作品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新诗·散文诗·散文卷》“散文诗辑”选入姚辉云、李卉、卢雄峰、冷克明、李耕、吴志昆、刘道远、褚兢等8位散文诗创作者作品。另外,为了纪念中共南昌城工部成立五十周年,由李健、陈炳岑、张自旗主编的《爝火集》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赣文化研究所名义出版,书中收入了1937至1949年间的作品。
在散文诗理论研究方面,熊述隆为中国散文诗学会函授中心写出的散文诗写作讲稿《散文诗的语言特色、借鉴与个性》和研究文章《鸣响不绝的缪斯之箭——李耕散文诗创作鸟瞰》等,以及赣籍内蒙古散文诗作家许淇一方面致力于介绍外国优秀的散文诗,另一方面竭尽全力为国内的散文诗创作者的散文诗作品写序作评并写出《散文诗的风格和流派》等散文诗理论研究文章又为散文诗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让散文诗初学者大受启发。
这一时期,江西散文诗的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这与江西散文诗创作群体中的领军人物李耕的大力倡导和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他为繁荣和发展江西的散文诗可谓是呕心沥血,花费了不少的精力。诗评家陈良运说:“散文诗体的发展与繁荣,改变了诗歌文体单一化的局面,现在江西很多青年诗人对于这两种文体是双栖的。散文诗从江西走向全国,在全国诗歌爱好者中已发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很可喜的现象,对于江西诗歌整体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内在的激素。”[14]江西诗人李耕作为中国著名的散文诗大家,他在散文诗创作中是一面旗帜,一颗常青树,长期深耕于散文诗领域,几十年如一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李耕久久被压抑的激情如一江春水奔流,以他所擅长的散文诗,迅捷地将生命的新绿撒向全国诗坛”[15],他的勤奋和不断自我超越,使得大量意蕴深厚、内涵深刻的散文诗作品不断问世,在这一阶段,他先后出版了《不眠的雨》《梦的旅行》《没有帆的船》《粗弦上的颤音》等散文诗集。他在散文诗作品中善于将深刻的哲理的抽象编织进美丽空灵的意象,有着“伦理学在玫瑰丛中,身入其境,芳香扑鼻(史密斯)”[16]的意境,这是对中国散文诗的理性思考与艺术探索的结晶。
创作比较突出的散文诗创作者还有张自旗、熊述隆、姚辉云、桂向明、李卉、何怀宏、廖石方、黄瑛、吴志昆、川梅、罗丁、鹿鸣、熊侣琴、陈珑、田波、路野、忆敏、冷克明、周志高、周敏生、程关森、蹉跎、刘道远、褚兢、王治川、许炯明、秦华、张厚德、张应想、张新华、洪洲、殷红、徐晓明、晨静、宋崇风、郑芸芸、郑德明、陶江、俞银先、朱光甫、詹德义、梁琴、严伟初、马希灿、江训榜、邰文华、罗来渠、李业成、刘德亮、左新国、京凉、黄剑文等。
值得一提的是,熊述隆写出了《横越荒原者》《海滨的油画》等散文诗精品,他在创作中善于通过精简提炼,然后再取其精华。把纷繁、荒杂、粗浅,以及把不必要的重复、庸字、闲言、赘语等都统统过滤掉,最后提炼出来的散文诗作品既简练又精粹;冷克明写出了“具有浓郁的现实感和历史感”[17]的散文诗《血色乡土》,他的散文诗作品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感情,毫不掩饰对他们的敬重、赞美、关怀与同情,也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与这些劳苦农民近距离的接触和感悟;刘道远的散文诗集《水墨写意》分“故乡片石”“带露新芽”“杜鹃啼血”等四辑,作品的意象新奇,犹如一幅幅中国水墨画,意境典雅又富有现代性,厚重而大气;以写叙事散文诗见长的川梅创作并出版的散文诗集《远山里的乡土》《青鸟》堪称“当代散文诗的奇葩”[18],这些散文诗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漫溢的淡淡乡情与感怀,让人颇能感受到那乡土的温情,那远山里的乡土,也成为支撑着作者在尘世中跋涉的情感依托;梁琴的散文诗集《回眸》中,也有不少富有女性特有的艺术感觉和气质的情感细腻、文字朴素自然的优秀散文诗作品;桂向明的散文诗诸如《倔强的诗魂——记绿原》《白雪》等篇章给人“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19],透溢出对生存的抗争与命运的追求。另外,桂向明的散文诗《题教师塑像》还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
下篇:进入新世纪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后,尽管江西的专业文学期刊和综合性报刊不再开设“散文诗专栏”或“散文诗专页”,散文诗创作者失去了本土的专业阵地,但他们依然创作活跃,转向其他地方开辟战场,不断占领发表的阵地。同时,“江西民间诗歌刊物逐步兴起以及新的民刊不断创办,加上大量的民间诗歌微信公众号的开通,无疑对江西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民刊以及诗歌微刊已逐步构成了江西诗歌的基本生存和传播方式。”[20]从而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创作潜力的中青年散文诗创作者,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散文诗创作群体,这也是新世纪以来的一种散文诗现象。正如章闻哲所说:“没有群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是社会性的人,而动植物的群居习性更是根深蒂固。把这些群的概念应用到某个特定的群,可以帮助我们更迅速的深入到群的本质,乃至从这个本质看到整个时代的特征。”[21]所以,只要有散文诗创作者存在,散文诗群就已经实质性的存在。
目前创作比较活跃的散文诗创作者有:南昌的诸如李耕(罗的)、谢轮、洪洲(赵洪)、王治川、王小林、王一木、欧阳滋生、罗丁、洪老墨(刘晓彬)、万建平、卢炜、周启平、朱仁凤、傅磊、曹东来、陶志红、谢维镜、张萌、熊亮、邓伍生、茗子川(陈全)、田智生、马丽芬、湖拮(胡水根)、陌尘(向阳)、程建平、明子(胡少敏)、颜儿(杨燕)、刘敬清、张秀娟等;九江的诸如凌翼、陈修平、瘦梦(熊小平)、邱小波、汪伯林、高伟俊、高发展、刘华庆、徐春林、张丹等;赣州的诸如白勺、谢帆云、朝颜(钟秀华)、黄禄辉、如月之月(周娟娟)、蓝希琳、李祚福、王瑛、宁眸(王春芝)、袁贤民、钟同福、钟风华、魏一胜、邓丽娜、青小素(刘鸿)等;吉安的诸如胡刚毅、胡小春、胡粤泉、温智勇、曾绯龙、李衍长、陈橹(陈日明)、黄晓园、汪吉萍、刘东生、刘世军、刘永萍、刘国庆、罗善德、肖艳、庄晋玲、简小娟、黄存平、姚丽蓉、尹育武等;萍乡的诸如张自旗、李晓斌、李长青、春暖水(刘鑫)、杨启友、楚山(曾宪林)、赖世云等;鹰潭的诸如罗咏琳、张正勇等;新余的诸如白海(何志勇)、李佩文等;宜春的诸如白杨(杨立春)、童心(侯纯菊)、谢琼、江思恩、鲁力(刘金光)等;上饶的诸如汪峰、渭波(郑渭波)、熊国太、殷红(肖声福)、刘志明、刘绍文、祝成明、黄小军、黄书法、万欣、彭林家、彭正毅、张丽琴、张新冬、张起伦、王俊、朱文平、胡锵、胡识、江锦灵、紫橙(邱晓兰)、周锋荣、筱凡(周真红)、乐悠(王乐悠)等;景德镇的诸如江训榜、邹冬萍、汪甘定等;抚州的诸如刘道远、吴素贞、浇洁(吕丽珍)、林师、张永平、黄俊、黄新文、杨金高、李山冕、胡夏莲、管小明等。
据不完群统计,以上这些散文诗创作者基本上可以代表当下江西散文诗创作队伍的现状。他们创作出的散文诗作品,特点各异,有的追求理性思索的美,有的追求语言华丽的美,有的追求古典意蕴的美,有的追求简短精炼的美,等等。
虽然说这一时期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大,但江西散文诗的基本生存和传播方式却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散文诗创作者在不断转战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星星·散文诗》等各大传统纸质专业刊物的同时,再通过互联网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自由新天地。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收获了累累的硕果。当然,创作上的丰收以及出版业的繁荣,也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中结集出版是他们总结、展示、传播自己散文诗作品的重要手段之一。新世纪以来,先后出版结集出版散文诗集的有:李耕的《爝火之音》(2001)、《暮雨之泅》(2003)、《无声的萤光》(2007)、《疲倦的风》(2011),以及他与张自旗、矛舍三人合出的《老树三叶》(2007);梁琴的《难以诉说》(2001);王小林的《心约》;洪老墨的《红土地放歌》(2001)、《与你在字里行间缠绵》(2011)、《文字使我拥有了美丽》(2012)、《红土地上的旅人》(2013);王治川的《川透岁月·散文诗卷》(2011);熊小平的《瘦梦诗选·散文诗卷》(2011);魏一胜的《承诺》(2013年);熊亮的《破茧》(2015)、《清明》(2015)、《梅》(2016)、《马头琴·短歌行》(2017)、《秦俑》(2017)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以来,类似于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每年举办的“青春诗会”性质的“全国散文诗笔会”逐渐成为中国散文诗的品牌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散文诗创作骨干。该笔会由《散文诗》杂志社主办,自2001年以来,每年一届,每届代表二十人左右。虽然该笔会原则上每三个省两名代表,除获《散文诗》杂志社赛事大奖者外,每人只参加一次。但是江西散文诗创作者由于其表现内敛,显得比较含蓄,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出现在该笔会上。比如上饶广丰的祝成明和铅山的黄书法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散文诗笔会、赣州瑞金的朝颜(钟秀华)参加了第十六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九江的陈修平出现在第十七届全国散文诗笔会名单上,但很遗憾因故未能与会、南昌的熊亮参加了第十八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等。参加这类笔会,对散文诗创作者来说会有很大的收获,也非常有意义。
在散文诗选本方面,2009年10月,郜海镭、刘华主编的《谷雨诗选(共三卷)》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散文诗辑”选入张自旗、李耕、秦华、廖石方、黄瑛、吴志昆、罗丁、桂向明、陈珑、李卉、忆敏、蹉跎、周志高、田波、冷克明、朱光甫、张厚德、姚辉云、游四清、晨静、程关森、谢亦森、谢轮、贺小林、林云霞、洪洲、白勺等27位散文诗创作者作品。但是,由于之前尚未有一部单独全面梳理江西散文诗创作情况的作品选本出现,对此大家多少有些遗憾,于是呼唤出版一部属于江西自己的散文诗选本成为了众多散文诗创作者共同的心愿。但是,在2018年7月,刘晓彬主编的《新世纪江西散文诗精选》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则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不仅是江西首部地域性散文诗选本,也是新世纪以来江西散文诗创作者的一次集体亮相。而且对全面梳理新世纪以来江西散文诗创作队伍、创作现状以及诗创作水平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对江西散文诗创作群体的集结而在学术的层面上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对推动江西散文诗集体出征,分析和研究中国散文诗地理版图中的“江西力量”的得失,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文本价值和史料价值。该书主要精选了112位新世纪江西散文诗创作者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力作共计约300余章,全面展示了江西散文诗创作群体在新世纪以来的创作成就,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鸟语花香、精彩纷呈且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哲理情趣的散文诗世界。
应该说,新世纪以来的江西散文诗延续了改革开放后大繁荣大发展的好势头,继续收获着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已步入耄耋之年的李耕,新世纪以来创作的一些散文诗作品均以组章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皆堪称是诗情并茂、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精品。他的这些散文诗作品语言,越发简练精致,行文曲折尽意,文学涵养深厚。这些散文诗作品让散文的洒脱与奔放和诗歌的含蓄与隽永得到了出神入化的揉合。正如黄幅明在他的《李耕,不倦的耕耘者》一文中所说:“它们是李耕散文诗最有价值的部分,其艺术个性更加鲜明地突显出来。”“题材极为广泛”。另外,2007年11月11日,在北京举行的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文艺报、中外散文诗协会、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颁奖会暨《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首发式上,李耕被授予“中国散文诗终身艺术成就奖”,并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诗的领军人物之一”。
汪峰长期写诗,同时也兼写散文诗,他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只要能进入他眼帘并打动他的一景一物,他都能从中发现诗意,特别是善于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诸如“月亮”、“一口井”、“一根绳子”、“一支笛”、“一缕炊烟”、“一个小水塘”、“一条狗”、“一群鸡鸭”、“一排柳树”、“二根琴弦”等事物中提炼出创作的主题,并用复沓的创作技巧不断强化这些主题。比如他的散文诗组章《亚洲朗朗的月光》中的《昆仑》《亚洲朗朗的月光》《一口井》《一根井绳》《一支笛》等作品,几乎通篇都采用了复沓艺术手法。
而黄小军大部分的散文诗创作特征则与与汪峰的许多散文诗创作特征比较相近,在一些散文诗作品中均比较喜欢用复沓来强化作品主题,比如他在《侧身,让天空从我的肩背处翻过》一章中以“天空”进行复沓,在《老树如梦》一章中以“老树”进行复沓等。另外,黄小军也有一些散文诗作品形似新诗,比如《一个人的古代,伊人归处》《一个人的雨夜》《枕经典而眠》等作品。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他的散文诗组章《我在课堂上老了》荣获“2017年度(第十一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该奖自2007年开办,每年一届,每届获奖名额原则上5名。这也是江西散文诗创作者首次获得该奖。
渭波、熊国太、刘志明、殷红等作者的散文诗与他们大部分的诗作一样,依然透溢出一股清新自然的审美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以乡村的恬静、空灵、淳朴、优美的意境,暗合了当下诗人寻找精神家园的情感指向。表达了诗人对灵魂归属的渴望,以及在理想与现实的交汇处对自己心灵的抚慰,从而净化并产生一种供自己和读者渴求的精神之源泉。熊国太依然“注重从内心与灵魂作反省式的深入挖掘的角度予以切入”[22],比如《生命的火堆(组章)》等散文诗作品。而且殷红大部分散文诗作品依然“将创作的视点投向现实生活中以及生命意识中的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些琐碎的日常事物和经验”[23],比如《生命之源》《生命礼赞(三题)》《扭曲的生命(两题)》等散文诗作品。另外,白杨、陈橹、欧阳滋生、黄禄辉、林师、万欣、杨启友、张正勇、张新冬等作者的散文诗作品均以朴实、透亮、鲜明散发出浓郁的乡村情韵和人文气息。
王一木、洪老墨、高伟俊等作者的散文诗特点主要是追求文字的诗意与情感的美丽,古典意蕴中透溢出一种现代美,语言富美华丽而空灵,且擅长各类修辞等写作技巧,从而使他的散文诗作品韵味悠长、意境优美、画面感强、色彩幽丽和富有诗意。比如王一木的《江右怀古(组章)》《唐朝那几场雪(组章)》《西湖三味(组章)》等散文诗作品。而且王一木多次在《诗刊》《星星》等重要的专业诗刊发表散文诗后,还多次被大型散文诗月刊《散文诗世界》“名家新作”推介。与他们的散文诗语言特点比较相近的还有熊亮,他在报社工作,常年与文字打交道,早年主要创作新诗,最近几年专攻散文诗的创作,进步比较快,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散文诗作品不仅在常见于有关报刊,而且在2016年底创办了民刊《江西散文诗》,并连续出版了多部散文诗集。比如《破茧》“融纳进作者对生活的体察、积累、感悟和思想、情愫,是一组或激情亢奋或清丽凄美或婉约淡雅或思辨哲理的散弹琵琶曲调。”《清明》“该作品是诗人的灵魂地图,它既刻录了诗人的亲情地理和乡愁地理,也刻录了诗人的旅游地理和阅读地理。”
黄书法、朝颜、彭林家、邹冬萍等作者的散文诗风格有些接近。他们的这些散文诗作品在抓住某个意象或事物之后,便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抓住的那些意象或者富有诗情画意的事物身上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情感的寄托点,并以此来确定作品的立意,通过联想形成构思的主线。然后,再以情感的寄托物为枝干,逐步推进让思想和情感得以不断挥洒。另外,朝颜的散文诗作品有一种生命的疼痛,比如《我无法说出疼痛(组章)》抒写了她对于生命意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朱仁凤、周启平都是进贤诗群创作进步比较快的两位,在写诗的同时都专注于散文诗的创作,均有所收获。朱仁凤在散文诗创作中展示了她作为诗人的丰富的想象跳跃能力,以及通过这种能力展现出来的自我个性。她在创作思维的结构和模式中,注入了潜意识的幻想和时空跨越的活力。可以切身感受到她张扬出来的“用一颗明净之心看这个世界”的美丽心灵,同时也展示出了她的个性。周启平的散文诗大多写得空灵、清丽,行文犹如闲云流水般自然而飘逸。他在作品中选择的意象都很典型,富有质感,并能比较准确地表达散文诗的情感主旨。比如风吹的月光、透明的水域、袅袅的炊烟、薄雾中的村庄……都时时在触动他的诗心,使得他诗情大发,不断酝酿所观所感中的思绪,寻找散文诗的意境,强化创作时的情感,并在一个更高的基点上凸显创作中的意念和联想。
祝成明和胡刚毅既是一位优秀诗人,同时散文创作也是好手。祝成明作为客居广东东莞的江西诗人,现已出版诗集《河流的下游》和散文集《九楼之下的城市》各一部。胡刚毅也已出版诗集《生命与大海》和散文集《巍巍井冈山》各一部。看得出,他们既是诗歌写作的高手,又是散文写作的好手。从而也自然造就他们的散文诗创作不会弱,因为散文诗的特点是“形是散文,魂是诗。”不是诗的写作高手,则不能创造诗歌的意境美,不能让散文诗的质地具备诗歌的品格;不是散文的写作高手,则不能保持散文形式的优美、流畅和从容,结果只能是一堆零乱、干涩和没有生气的文字。所以,他们无疑也就是合格的散文诗作者了。他们的散文诗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精短简练,意境优美。给人总体印象是,色彩清丽、语言精致、行文婉转。所选用的意象大都是清新、典雅、素淡的,犹如水墨,品读后会有一种精巧玲珑、曲径通幽的美感。
陈修平、卢炜、黄春祥、湮雨朦朦、胡粤泉、胡小春、春暖水、傅磊、刘永萍等人的散文诗作品比较明显的特点是更接近于新诗。在这里,我比较赞同诗人于沙的观点,他认为,新诗讲究分行排列,因为分行排列,便于突出句子的重要成分。当然,这些都是诗歌的外在特征,即形式,而非本质特征。[24]评论家吕进也有几句这样的观点:“总起来说,散文诗是貌似散文的诗;或者说,它是散文形式的诗;也可以说,它是挣脱了诗的某些形式镣铐而保持这诗的本质诗。”[25]关于这个观点,李耕作为常年创作散文诗的大家,理解更为透彻,他说:“诗的散文诗不断行也是散文诗,不是诗的自由体诗,断了行也不是诗。散文诗必须以“散文诗”的语言和意象构思散文诗。不分行的自由,是散文诗家族中独有的‘自由’,比自由体诗更自由的诗的表达形式。”[26]所以,写散文诗比写诗歌更自由、更无忌,因而更舒畅。陈修平的散文诗作品有一种古香古色的典雅和清新,他的这些散文诗犹如作品中力图表现的民乐,将我国的传统的、精炼的古典之美自然地融和,情韵和意境都在字里行间不露痕迹地漫散开来;卢炜的散文诗作品能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回归,他的作品有一种亲切感,而且这种感觉是天然的亲近;黄春祥的散文诗作品则给人以轻快、明朗、婉转、流动、多姿、自然、凝练和跳跃之感,诗的律动比较明显,有一种独特的意蕴和美妙的韵味;湮雨朦朦的散文诗作品表现了一种内在的意蕴,典雅的性情,灵动的鲜活,明朗的清晰,飘逸的超越。那种带有明朗、清晰和飘逸的现实超越,让读者感觉到纯粹和敞亮的阅读快乐,并穿越诗行透溢出一种诗意的优美;而胡粤泉的散文诗作品都比较精短,从中可以看出,她在平时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创作的时候,在确定了所要描写的对象,以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了一个雏形之后,就开始做如何提炼的工作。通过提炼出来的作品,基本上符合作者或者读者的审美要求。
刘道远、王小林、万建平等作者也是一位长期从事新诗写作而且一直坚持到现在的诗人,所以他们的散文诗比较注重句式的安排。其中王小林的散文诗,开始主要以结构参差错落的短句为主,参以流畅的长句为辅,读他的这几章散文诗会有一种轻快、明朗、活泼的感觉。他在作品构思时,也正如他的散文诗作品《与竹子有关(五章)》中竹子一样,对材料进行了再三的剪裁,因而他的散文诗作品“冗繁削尽留清瘦”中会显露出一种清新疏朗之美。又诸如刘道远的《水墨写意(组章)》和万建平的《梅兰竹菊莲(组章)》等散文诗作品。他们这种具有古典意蕴的作品轻击着你的心炫,慢慢拓展开来好似水墨画卷,犹如一幅幅我国传统的国画,作品的意象也扩充得比较充分,而且作品中的情感张力处理得也比较到位。另外,洪洲的散文诗作品也具有这种特点,比如他的《围棋元素(组章》等散文诗作品。这些作品都在努力地向读者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传统中国文化在当下价值重构的重要性。
可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后,江西散文诗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批又一批具有创作潜力的中青年散文诗创作者正在不断升入中国散文诗坛的视野,共同探讨当代散文诗创作的前行之路。
结语
瞻望未来的江西散文诗乃至中国散文诗,或许与以前一样,一直在不看好的争论下坎坷发展,因为许多散文创作者或者新诗创作者都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前途的文体,也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他的《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所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最可厌的莫过于所谓‘散文诗’了。这是一种高不成低不就、非驴非马的东西。它是一匹不名誉的骡子,一个阴阳人,一只半人半羊的Faun。往往,它缺乏两者的美德,但兼有两者的弱点。往往,它没有诗的紧凑和散文的从容,却留下前者的空洞和后者的松散。”对于余光中的观点,我们是要持否定态度的,曾经多次在关于散文诗的文章说过:“散文诗不是散文与诗歌的拼凑产生的文体,而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两者之间,是两者交配而降生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它不是散文的诗化,也不是诗歌的散文化,它必须具有散文的洒脱与奔放,还必须具有诗歌的含蓄与隽永。”余光中如此鄙薄散文诗,估计大概是他从来就没有尝试写过散文诗的缘故吧!新诗创作者,都应该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这样,真正的新诗创作者,无疑也就是合格的散文诗创作者。坚持写散文诗,有益于提高创造诗美的能力,也有益于提高散文创作的能力,散文是散文诗的外衣。对于新诗创作者,不能仅限于新诗的创作,还应该驾驭诗歌体裁,包括散文诗,这样才能使作品相互美化和相互完善。
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散文诗创作在继承中得到不断发展;我们也坚信,经过百年的洗礼和磨练之后,会有更多的成熟的散文诗创作者以及更多的优秀散文诗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
注释:
[1]孙玉石、王光明:《附录(一):散文诗的几个问题》,《六十年散文诗选》(孙玉石、王光明编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628页。
[2]陈志泽:《欢庆与沉思——中国散文诗百年》,《文学报》,2018年5月4日。
[3]肖冰:《赣水扬波浪叠浪——读江西散文诗手记》,《散文诗世界》,2010年第02期。
[4]肖冰:《赣水扬波浪叠浪——读江西散文诗手记》,《散文诗世界》,2010年第02期。
[5]孙玉石、王光明:《附录(一):散文诗的几个问题》,《六十年散文诗选》(孙玉石、王光明编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633页。
[6]孙玉石、王光明:《附录(一):散文诗的几个问题》,《六十年散文诗选》(孙玉石、王光明编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第634页。
[7]吴欢章:《吴欢章学术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603页。
[8]许志英、邹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85页。
[9]艾青:《对于目前文艺上几个问题的意见》,《艾青全集》(五),1942.4.3
[10]胡颖峰:《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西文学发展概览》,《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第03期。
[11]程文超:《文学观念变革的一个环节》,《寻找一种谈论方式——“文革”后文学思绪》,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113页。
[12]田景丰:《再造辉煌——写在〈中国99散文诗丛〉第四辑出版时》,《中国99散文诗丛(第四辑)》(敏歧、田景丰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1页。
[13]李耕、秦梦莺编:《十年散文诗选》,作家出版社出版,1987年12月版。
[14]陈良运:《江西新时期十年文学作品选·新诗·散文诗卷》序(《红土地上绿意弥漫》),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年1月版,第8页。
[15]刘华:《跃上葱茏四百旋——江西文学五十年巡礼》,《创作评谭》,1999年第01期。
[16]史密斯:《小品文作法论》,林疑今译,《人世间》,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年第02期。
[17]郭蔚球:《芳林新叶催陈叶——江西新诗创作五十年》,《创作评谭》,1999年第05期。
[18]郭蔚球:《芳林新叶催陈叶——江西新诗创作五十年》,《创作评谭》,1999年第05期。
[19]郭蔚球:《芳林新叶催陈叶——江西新诗创作五十年》,《创作评谭》,1999年第05期。
[20]刘晓彬:《江西诗歌2017年度观察》,《长江文学》,2018年5月27日。
[21]章闻哲:《从后现代叙事到后历史主义——2010年〈黄河诗报〉“中国当代诗群回顾与年度大展”综述(序)》,《中国当代诗群回顾与年度大展》(王建军、王竟成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大公报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1月版,第1页。
[22]刘晓彬:《凝聚着生命意识的五个方面——2017江西诗歌创作论》,《创作评谭》,2018年第3期。
[23]刘晓彬:《凝聚着生命意识的五个方面——2017江西诗歌创作论》,《创作评谭》,2018年第3期。
[24]于沙:《穿过诗林》,重庆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11页。
[25]吕进:《新诗文体学》,花城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168页。
[26]箫风:《“比自由体诗更自由的诗的表达形式”——李耕访谈录》,《文学报》,2013年10月18日。
(原载《创作评谭》2019年第1期)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南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南昌市红谷滩区会展路199号 邮编: 330046 电话:0791-83986935
赣ICP备2023004682号-1 技术支持:南昌广电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